第616章 病毒

 關鍵信息概念簡介分類病毒的應用病毒的概念病毒生物學概念本條目是多義詞,共16個義項病毒是一種個體微小,結構簡單,只含一種核酸(dnA或rnA),必須在活細胞內寄生並以複製方式增殖的非細胞型生物。基本信息中文名病毒外文名virus界病毒界包括擬病毒、類病毒和病毒粒子生存條件活的宿主細胞傳播方式感染應用疫苗、細胞工程、基因工程特性自主地複製定義1種獨特的傳染因子關鍵信息概念簡介分類病毒的應用病毒的概念目錄 

 病毒是一種非細胞生命形態,它由一個核酸長鏈和蛋白質外殼構成,病毒沒有自己的代謝機構,沒有酶系統。因此病毒離開了宿主細胞,就成了沒有任何生命活動、也不能獨立自我繁殖的化學物質。一旦進入宿主細胞後,它就可以利用細胞中的物質和能量以及複製、轉錄和轉譯的能力,按照它自己的核酸所包含的遺傳信息產生和它一樣的新一代病毒。 

 概念簡介 

 狹義的生物病毒是1種獨特的傳染因子,它是能夠利用宿主細胞的營養物質來自主地複製自身的dnA或rnA、蛋白質等生命組成物質的微小生命體。而廣義的病毒複雜得多,包括擬病毒、類病毒和病毒粒子(virion),其中擬病毒和類病毒僅是1條簡單的ssrnA鏈,virion是一種類似酶的蛋白分子。因此生物病毒很難有1個確定的、明確的定義。 

 生物病毒不管是烈性噬菌體還是溫和型噬菌體,都必需在活的宿主細胞中才能得以複製繁殖,利用宿主細胞的核苷酸和氨基酸來自主地合成自身的一些組件,裝配下一代個體。並達到他們的目的。 

 hiv 

 複製後的生物病毒裂解宿主細胞而被釋放出去,感染新的宿主細胞。 

 雖然生物病毒會給人類帶來一定的益處,例如利用噬菌體可以治療一些細菌感染;利用昆蟲病毒可以治療、預防一些農業病蟲害等,但卻危害很大,例如hiv、狂犬病毒等,給人類帶來生命的危險;流感病毒、肝炎病毒等會帶來疾病;tmv,馬鈴薯y病毒給人帶來財產損失. 

 病毒是一種可以在其它生物體間傳播並感染生物體的微小生物(其實因為病毒本身不能進行新陳代謝,所以某種程度上還不能說病毒是生物)。有時使用“病毒”描述那些在真核生物中傳播和感染的生物;使用“噬菌體”或“吞噬體”來描述那些在原核生物間傳播的生物。病毒的起源不是很清楚。 

 病毒的基本結構 : 

 病毒[生物學概念] 

 病毒的蛋白質外殼稱為衣殼,遺傳物質多為rnA或dnA。衣殼與核酸 

 分子統稱為核衣殼。但以hiv為例,病毒表面還包裹著類似細胞膜的胞膜和刺突結構,與衣殼共同決定病毒的特異性。此外還有一些酶:如逆轉錄酶。 

 分類 

 病毒不僅分為植物病毒,動物病毒和細菌病毒。從結構上還分為:單鏈rnA病毒,雙鏈rnA病毒,單鏈dnA病毒和雙鏈dnA病毒 

 病毒的生命過程大致分為:吸附,注入(遺傳物質),合成(逆轉錄/整合入宿主細胞dnA),裝配(利用宿主細胞轉錄rnA,翻譯蛋白質再組裝),釋放五個步驟。 

 因為病毒會拉近細胞間距離,易使細胞相融形成多核細胞,進而裂解。 

 病毒的應用 

 1.滅活病毒做疫苗 

 2.基因工程中作載體 

 3.細胞工程中作細胞融合的誘因(滅活病毒) 

 病毒的潛伏期:病毒基因隨著宿主細胞的複製而複製,不進行表達,此時細胞內病毒數量增加不明顯。 

 病毒的概念 

 病毒是一種沒有細胞結構的特殊生物。它們的結構非常簡單,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病毒不能獨立生存,必須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細胞內,一旦離開活細胞可就不表現任何生命活動跡象。 

 病毒個體極其微小,絕大多數要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看到。 

 關鍵信息 

 病毒介紹 

 病毒發現 

 病毒分級 

 相關知識 

 培養分離 

 參考資料 

 病原體 

 造成人或動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 

 本條目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病原體(pathogens)指可造成人或動植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立克次氏體、真菌)、寄生蟲或其他媒介(微生物重組體包括雜交體或突變體)。[1]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病原體 

 釋義 

 可造成人或動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 

 外文名 

 pathogens 

 發現時間 

 1840年 

 發現者 

 塞麥爾維斯 

 種類 

 微生物或其他媒介 

 病毒介紹 

 病原體(pathogen)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蟲的統稱。微生物佔絕大多數,包括病毒、衣原體、立克次體、支原體、細菌、螺旋體和真菌;寄生蟲主要有原蟲和嚅蟲。病原體屬於寄生性生物,所寄生的自然宿主為動植物和人。能感染人的微生物超過400種,它們廣泛存在於人的口、鼻、咽、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以及皮膚中。 

 每個人一生中可能受到期150種以上的病原體感染,在人體免疫功能正常的條件下並不引起疾病,有些甚至對人體有益,如腸道菌群(大腸桿菌等)可以合成多種維生素。這些菌群的存在還可抑制某些致病性較強的細菌的繁殖,因而這些微生物被稱為正常微生物群(正常菌群)但當機體免疫力降低,人與微生物之間的平衡關係被破壞時,正常菌群也可引起疾病,故又稱它們為條件致病微生物(條件致病病原體)。機體遭病原體侵襲後是否發病,一方面固然與其自身免疫力有關,另一方面也取決於病原體致病性的強弱和侵入數量的多寡。一般地,數量愈大,發病的可能性愈大。尤其是致病性較弱的病原體,需較大的數量才有可能致病。少數微生物致病性相當強,輕量感染即可致病,如鼠疫、天花、狂犬病等。 

 鹿鼠是幾種已知的和新出現的人畜共患病病原體的天然宿主,這些病原體包括伯氏疏螺旋體、鹿蜱病毒(dtv)和引起漢坦病毒肺綜合徵(hps)的新型漢坦病毒(snv)。 

 病毒發現 

 歷史上首位確定病原體存在的,是1840年代的匈牙利的產科醫生塞麥爾維斯(ignaz semmelweis)。他發現醫院內相對較富有、由醫生負責接生的產婦比產科護士負責接生的貧窮產婦的死亡率比高几倍。他從他的觀察中認定兩者死亡率的差別,與環境的清潔有關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