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月夜 作品

第四十一章:準備遷徙列侯

  這就是這個時代的風尚。

  這就是劉徹拖著不設置丞相的緣由,但是他也快拖不下去了,國不可一日無君,君不可一日無相,這是研究素王經典得出的結論。

  公孫弘用印之後向著四方郡國發去,郡國有的很是偏遠,比如江東和嶺南那些地方,起碼都要一個月才能接到聖旨。

  但是長安城幾乎是立刻就被這道聖旨所吸引,作為大漢無可爭議的政治中心,這裡有天下四分之一的列侯,還有三公九卿,無數的兩千石、千石級別官員,還有前來長安述職的兩千石郡守,還有許多雖然沒有官職,卻都是各個郡國舉薦而來的賢良方正之士,還有太上學宮之中的各個學派老大,形形色色的人都在這裡。

  這道聖旨就像是一顆巨石砸在湖面,瞬間激起了巨浪。

  首先就是關於建郡的問題,雖然和列侯不能比,但兩千石的職位還是非常誘人的,尤其是思維敏銳的人,都意識到朝廷接下來肯定是要大力發展馬政的,那麼這兩個建立在河南地的郡就非常的關鍵。

  而且那可是馬政啊,現在的馬政規模這麼小,就已經是最有油水和權力的部門之一,若是能夠在河南地建立大規模的馬場,那兩個新建立的郡的郡守權力和油水會直線上升。

  普通的官員想著一個郡的建立能得到多少好處,最頂級的一批人則在思考這兩個郡的列侯皇帝準備怎麼辦?

  還有這兩個郡的人口怎麼辦?

  長樂宮中。

  劉徹同樣在思考這兩個問題,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用公孫弘之前暗示的方法,創造出大批的罪犯,然後用流放的名義把他們弄到河南地去放牧戍邊。

  但是想要遷徙二十萬人過去,至少要四五個諸侯王參與謀反才行,不得不說這有點難,畢竟現在的諸侯王勢力已經遠遠不能和當初相比。

  “現在長安和各個郡國之中罪名達到流放的刑徒不超過兩萬人,這兩萬人先遷徙到河南地去。關鍵還得是各地犯法的豪強,這些豪強的族人動輒數千,再加上那些隱匿的農戶,既然清丈土地查不出來,那就直接讓這些豪強帶走,還有最關鍵的,把一些宗室遷徙過去。”

  劉徹在長樂宮中不斷踱步,思考著新建的郡的人員構成,他對河南地的重視遠遠超過嶺南,嶺南只是單純的遷徙刑徒過去,然後冊封了幾個列侯,名義上統治在朝廷的麾下,然後就沒有再多關注。

  這實在是再正常不過,嶺南再往北的楚國舊地,即後世的洞庭湖南北,江淮,江東,都還沒有開發。

  劉徹的目標是自己這一生能把南陽和漢江開發完畢,將這兩片土地變成熟土,徹底化為糧倉,達到這樣的目標就算成功,其他的地方就交給後世的皇帝去做。

  這種戰略目標下,哪裡有精力去開發嶺南,主要還是南方的蠻夷對中原沒什麼威脅,只能偶爾襲擊一下大漢的郡治和縣治,一旦朝廷的軍馬出動,基本上就要往山中和林中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