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蛇怪 作品

第二百四十五章 慶曆新政,吏治篇

“什麼問題?”

“農業改革上還是有些激進。”

“哪一點激進?”

趙駿問。

范仲淹從旁邊的桌子上將趙駿給的資料拿過來,翻開一頁道:“開展全國治理,要求各地官府清查地方地主惡霸,一旦有那種為非作歹者,手上沾了人命,欺壓百姓、橫行鄉里、無惡不作,一律處決,沒收全部財產,轉為官府公田,低地租租給無地百姓。”

“有問題嗎?”

趙駿納悶道:“我個人認為這樣做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必須要維護國家的法制,也必須要維護農民的利益,而且長時間固定掃黑除惡,是有助於國家穩定。”

“但你要考慮到實際情況,你們那個年代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環境大不相同,而在大宋,即便是地方官府嚴格執行,可派去執行的人員卻是與地主惡霸勾結極深的本地胥吏。”

范仲淹指出問題的關鍵所在道:“按照後世的話來說,咱們基層的掌控力遠遠不足,一個縣的官員需要靠這些胥吏去執行公務,那麼出現包庇、隱瞞也是遲早的事情。”

“這一點我當然想到了,你以為我出去這幾年白跑的嗎?怎麼不知道地方胥吏的危害?”

趙駿笑道:“對於這樣的上下結構,我早已經研究過。要想瓦解地方胥吏,就必須從三方面著手。”

“哦?”

范仲淹來了興趣道:“哪三方面?”

“第一是必須要給予他們收入來源,第二是需要給予他們上升空間,第三是給予他們監管力度。”

趙駿說道:“這些龐大的胥吏並沒有納入朝廷的俸祿體系裡,收入全靠吃拿卡要,而且沒有上升空間,幹著最髒最累最苦的活,看不到希望,那自然會自甘墮落,但有了收入保證,有了上升空間就不一樣了。”

“你是指兩稅制,還有胥吏考核?”

范仲淹想起了趙駿在改制當中提到的另外幾個東西。

“不錯。”

趙駿點點頭:“稅務以後改為國稅和地稅,地方稅務留下作為地方開支以及胥吏工資,胥吏當中優秀者可以被縣令推薦前往州府參加考試,考過者再來汴梁繼續考試,過試者就能入仕為官。”

國稅和地稅兩稅制度就不用多說了,胥吏考核跟後世公務員考試不同,而是根據漢代察舉制以及唐宋科舉制結合出來的產物。

漢代如果有胥吏幹得好,就會被州府推薦做官,這種形式叫做舉茂才。

科舉則是考進士。

但漢末這種舉茂才的形勢已經形同虛設,察舉上升通道往往被豪門貴族壟斷,當時有“舉孝廉、父別居。舉茂才,不知書”的說法。

所以趙駿把二者結合,讓地方縣令推薦優秀的胥吏參加州試,也相當於科舉裡的鄉試。過了州試就能參加吏部組織的會試,考過了就能享受進士待遇,入仕為官。

如此一來,由於地方縣令幾乎沒有能量插手進州府與京城會試的考試級別,通過州試和會試,就杜絕地方縣令推薦親屬,徇私舞弊的做法,很大程度上能夠選拔一些較為優秀的胥吏人才上來。

當然。

由於龐大的胥吏集團有不少人明明非常優秀,但家境貧困讀不起書,文化水平不一定高,因此必然要降低文化難度,以實幹為主,學識有一個宋朝秀才水平就差不多了。

相比於死讀書,趙駿更看重的是實幹能力。

“嗯,這麼一想,由於胥吏被舉薦的資格掌握在縣令手裡,又有了地方上的收入,與地主惡霸勾結的可能性確實小了許多。”

范仲淹覺得趙駿給出的東西還挺像那麼回事。

“但也就是一時有用吧,這樣縣令就掌握了地方胥吏的上升通道,勢必造成縣令對這些人有極大的影響力,若是那些地主惡霸轉頭勾結地方縣令,那危害就更大了。”

趙駿搖搖頭道:“所以高級官員一般五年一任還是不能套在州縣的下級官吏身上,就以三年一任比較好。三年一般也能做出成績,且和地方牽扯沒那麼深,通過地稅和胥吏考核,希望大部分地方縣令把握住機會,剷除地方毒瘤吧。”

“那監管呢?縣令本來就很容易被胥吏欺騙,如何能監管得到胥吏?”

范仲淹又反問。

“農會。”

“農會?”

“不錯。”

趙駿說道:“各縣應該組織清點每縣具體人口,鄉鎮分佈情況,以村莊距離為界,允許村民組織農會。農會成員必須是隻有一戶擁有二十畝土地以下的中農、貧農以及僱農組成。”

“它的作用是什麼?”

“自然是幫助地方官府監管地方,間接達到監督的作用。”

“你這就扯淡了,先不說農會聽不聽地方官府的命令,萬一百姓拉幫結派,豈不是更容易出現起義的狀況?”

范仲淹表達了不滿。

古代社會權力不下放到基層,而是由地方鄉紳、地主、宗族管理自然是有一定道理的。

如果讓百姓自治,一旦天災年月,那麼多百姓聚眾抱團,很容易造成起義。

所以這個策略簡直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