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蛇怪 作品

第三百一十一章 雙刃劍

“但那樣做也會傷害到自耕農的利益,損害到朝廷的利益。所以不到萬不得已,還是不這麼做。那其它方法呢?工業化後生產力再次提升,海上貿易,完全可以從交趾運輸糧草回來,農業勢必會有所下降。”

“可這樣也會形成一個悖論,那就是如果不先用農業補貼工業,工業就不能發展。工業不能發展,那就不能用工業補貼農業。所以在工業化未實施之前,還是不能撼動地主的利益。”

“如此朝廷最希望的就是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說動那些地主,讓他們把自己的錢拿出來,投資一些利於國家建設的事業,促進工業的發展。不然即便是動刀動槍,把他們殺了,財產收為國有,依舊會少很多資本出現。”

“何況很多地主都是大宗族族長,如果把他們都處理了,族群部落就會面臨分散。農業體系也有可能造成巨大的動盪,這對需要維護國家穩定的大宋朝廷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現在的趙駿也早就已經不是當初那個只知道噴大宋的愣頭青。

雖然大宋確實需要剪除國內土地兼併嚴重的問題,以此儘量削減地主的數量。

但這就並不意味著要把地主全部剷除。

原因有多方面。

首先是大地主財產豐厚,別看損害了他們的利益,可不動產加上存儲的資金,很多名下擁有數萬畝田地的大地主,不能說是富可敵國,那也能稱得上家財萬貫。

如果朝廷引導讓他們把錢拿出來投資工業建設,顯然要比直接殺了他們,殺雞取卵要強得多。

其次是很多地主,特別是南方的地主往往都是一個大宗族的族長、官員近親家屬或者龐大族群的話事人。

他們的權力往往能夠決定一個族群成員的生死,宗族雖然是糟粕,可很多事情也不能全看一面。至少在生產力上,宗族還是有凝聚力。經常農具共用,互相幫扶,提高農業發展。

要是一次性全都打碎,讓族群成員全部變成自耕農,那麼不管是在凝聚力上還是個人主觀能動性上都會差很多。

而且古代農民生產工具往往都比較缺乏,打散之後沒有宗族幫襯給予,底層自耕農很難借到農具。

這一點我國建國初期是有過這方面的困擾,所以在吸取教訓的情況下,趙駿並沒有全盤否定大宗族的意思,只是慢慢化解,一步步過度到工業時代,讓他們自然消亡。

如此一來,既能維持住了面前的局勢,還能等以後生產力上來之後,就不用擔心宗族這個阻礙社會進步的毒瘤依舊存在。

因此在面對地主的安置上,他主要有兩點。

一點是希望地主順從,乖乖讓利,朝廷允許他們繼續當大地主,只是利潤要比以前少一些。

二是如果不接受利潤減少,那朝廷也會幫助他們進行工業化建設,扶持他們興辦鋼鐵廠、水泥廠、紡紗廠、磚頭廠。

這樣雙管齊下,保住了農業基本盤的同時,還能催動工業振興,屬於一舉兩得。

但若是這兩點都不能接受的話。

那麼就怪不得他了。

機會以後給過了,只能怪那些大地主們不珍惜。

“那為什麼要拖這麼久呢?”

呂夷簡不解。

“因為這事本身就需要循序漸進,要向地主們解釋,同時也要讓他們看到效果。”

趙駿說道:“所以朝廷的手段就是能拖就拖,拖到明年,新政下達,各路商人都會湧入工業這塊大蛋糕,要讓地主們看到有人在搶奪,看到這一塊的利潤豐厚,他們就不會再猶豫,到時候全國性資本湧入進工業,整個工業體系的進程將大大加快。”

“難怪伱之前說拖下去會引發全國性騷亂,你是打算拖個一年半載啊。”

眾人頓時醒悟過來。

如果只想放長線釣大魚,其實推波助瀾一下,幾個月就行了。

到時候兩浙路那邊的地主消息傳出去,見朝廷對他們的抗議沒什麼太大動作,很容易在幾個月內引發兩浙路不少地主的大規模抗議。

那樣朝廷再忽然以雷霆之勢,皇城司、地方廂軍以及地方衙門一起動手,該殺頭殺頭,該流放流放。

一通操作下來,迅速像割韭菜一樣,殺雞儆猴震懾全國地主就完事了。

但趙駿顯然是還想拖得更久一點,希望把全國的地主調動起來,讓他們從土地當中脫身,把他們的財富投入到工業當中,加速工業化的進程。

不過這也是條走鋼絲的路子,要是地主們不答應,繼續鬧大了,就真是全國性規模了。

雖然現在由於生產力提升,沒有大規模餓殍遍地的情況,地主和百姓都沒有太多造反的土壤,但那樣下去顯然對國家不利,對穩定發展不利。

所以這個辦法是雙刃劍,搞好了,能解決很多事情。要是搞差了,那全國上下就得死不少人。

是大建設還是大屠殺,基本上也就這一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