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未知寒 作品

第四百三十七章 洛陽城的雪(一)

    白魚鎮的事情不知道是不是徹底落下帷幕,但總歸算是結束了。

    三教修士和劍士都離開了這座小鎮。

    白魚鎮重新歸於平靜。

    不知道以後會發生什麼,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那便是在之後的日子裡,這座小鎮一定會被人記住很久很久。

    李扶搖推開自己那座小院的木門,葉笙歌坐在屋簷下,看著那場尚未停歇的大雪。

    看著臉色煞白的李扶搖走進小院之後。

    葉笙歌斜著瞥了一眼李扶搖,把手中那柄木劍丟給李扶搖,說道:“送你了。”

    李扶搖接過來那柄木劍,有些哭笑不得。

    葉笙歌靠在門旁,破天荒的有些不好意思,“沒有幫到你。”

    說這句話的時候,葉笙歌的臉有些紅,這對於這位道種來說,已經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李扶搖拖了一條長凳坐下,把那柄木劍放在膝蓋上,笑著問道:“你以後不用劍了?”

    對於李扶搖來說,不管葉笙歌能幫他做些什麼或是什麼都沒有幫他做,他都不會生出什麼其他不好的想法,得到旁人的善意不容易,李扶搖不會輕易丟開。

    葉笙歌反問道:“我是道門修士,用什麼劍?”

    這句話說的很有道理,讓李扶搖覺得很有道理,一戰之後,劍山重開,天底下便又多出那麼些劍士,劍士勢必重新走進山河的視野裡,之前葉笙歌用劍也好,並未有太多人很深究,可是今日之後呢?

    葉笙歌再用劍,只怕便要被很多人盯著了,即便是這位道種並不在意,但總歸道門是要在意的,為了避免這些麻煩,最為簡單直接的方法,便是不再用劍。

    葉笙歌不用劍,便沒有任何口實落到旁人嘴裡。

    以後的山河局勢不會有太大的改變,依舊是儒教和道門兩教的天下,但劍士一脈,一定會讓人不可忽視。

    李扶搖想清楚這件事之後,便不再多說什麼,也沒有還劍。

    葉笙歌站在屋簷下看了李扶搖很久,等著雪小了許多之後,問道:“李扶搖,日後你能不能成為劍仙?”

    這是個很直接的問題,葉笙歌是個很直接的人。

    若是問一個天資出眾的劍士,你能不能成為劍仙,那人會覺得這是旁人對他的讚賞,可是問一個資質不是太好的劍士,這便是對他的嘲諷。

    很明顯,葉笙歌兩者都沒有。

    她只是想問問,以及想知道這之後的答案。

    李扶搖想了想,說道:“想。”

    葉笙歌問能不能,李扶搖回答想。

    這便是在迴避。

    “你該成為劍仙。”

    葉笙歌挑著眉頭。

    李扶搖苦笑道:“原來滄海在你眼裡,便是那麼簡單。”

    葉笙歌問道:“難道不是?”

    李扶搖心想,你要是這樣說,我還怎麼接話。

    葉笙歌是道種,是天資極佳的修士,是天底下一等一的天才,更是被視作道門的未來,是觀主的親傳弟子,是有希望成為聖人的女子。

    說了這麼多,至少知道一點的應該是,葉笙歌完全有能力踏足滄海。

    所以她對於滄海境,一向是沒有什麼太大的想法。

    依著她來看,滄海該是一件不難的事情。

    甚至於依著她現如今的修行進度來說,或許百年之後,她便能踏足那個境界,當然,時間或許會更久一些,也有可能是更早一些。

    都說不太清楚。

    李扶搖深深看了一眼葉笙歌,想著你到底是何種妖孽。

    “李扶搖,我希望以後我踏足滄海的時候,你也會踏足那個境界。”

    “我的天資及不上你。”

    “但你練劍不足十年便已經成為了一位太清境。”

    “我那是運氣好。”

    “我擁有的東西比你多,來到朝暮,不一樣花了二十多年?”

    “你要是這樣說,豈不是我比你的天資更好?”

    李扶搖有些生氣的說道:“葉姑娘,你是道種。”

    葉笙歌挑眉,嘴角勾起一個弧度,“你是沒有自信,覺得一定會不如我?”

    李扶搖沒有說話,只是有些無奈,沉默了一會兒,他說道:“我不覺得我比任何人差,但有些差距,我會承認。”

    葉笙歌嗯了一聲,是些奇怪的情緒。

    一般人很難理解葉笙歌這一聲嗯裡的情緒,李扶搖卻是有些懂,但他沒有開口說些什麼,反倒是問道:“你才踏足朝暮,什麼時候踏足春秋?”

    葉笙歌沒有任何猶豫,便說道:“十年之內,有些慢了。”

    這個答案,絕對是能夠讓世間絕大部分修士都瘋狂的答案,葉笙歌作為道種,天資深厚,能夠花上二十年光景修道來到朝暮,這也不是什麼不能接受的事情,但絕對會讓人覺得很驚訝,可修行到了後面,越來越難,二十年朝暮,或許再花上百餘年都不一定能夠走入春秋這道門檻,可是葉笙歌卻是說,十年。

    十年對於很多修士來說,只是彈指一揮間,眼睛一睜一閉,便已經過去了。

    這是極快的時間。

    有人說要十年破境成為春秋。

    有很多人會驚訝,但李扶搖不會。

    他見過朝還是朝暮,暮時便春秋的魏春至。

    相信一朝頓悟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