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的呃呃呃 作品

第二十章 第一鎮(姆蘭迪濟)

當前時代還是木殼船的時代,劍麻良好的特性加上龐大的市場,使得這種作物的經濟價值正處於上升期,相較於糧食而言,恩斯特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種多少收多少。

畢竟糧食市場的開拓是漫長的過程,世界上人數最多的還是農民,規模最大的產業也是農業,各國都有自己的糧食產業,市場競爭烈度可想而知,而且所有主糧都是薄利多銷,不能迅速獲得利潤,這也是美國有那麼多種植園的原因。

而劍麻這樣的緊俏貨就不一樣了,基本上只有熱帶地區才能廣泛種植,而且對降水要求高,畢竟熱帶也不全是雨水充沛的地方,還有熱帶沙漠這種氣候存在。

熱帶雨林也不適合劍麻種植,倒不是說熱帶雨林氣候條件不行,而是開發難度大,單就土地而言,熱帶雨林樹木太多,砍伐樹木就比較困難,小地塊種植的經濟收益又不突出。

而坦桑尼亞就不同,除了氣候條件優越外,土地面積廣闊,尤其是可耕地面積。

後世統計坦桑尼亞國土的可耕地面積可能達到6億畝,佔國土面積的四成還多,能養活4億人。

恩斯特不知道數據怎麼來的,不過自己的前世的親身經歷告訴自己,東非確實適合搞農業。

東非高原面積廣闊,雖然說是高原,但從小生長在華北平原的恩斯特感覺東非和華北很像,也就是東非的海拔高了點,不然在恩斯特眼中基本和平原地帶沒有其他區別。

東非高原最獨特的一點是沒有在沿海形成巴西那種地盾,沿海平原和高原緩慢過渡,經濟腹地條件優越。

所以後世的坦桑尼亞人口分佈十分均勻,不像巴西人口那樣全擠在巴西高原的東南角。

整個坦桑尼亞主體在東非高原上,國內地勢起伏穩定,基本在同一平面,山地分佈在邊境的東非大裂谷帶,比如乞力馬紮羅,那種突然出現在平地上的高聳大山頗為壯觀。

這也是恩斯特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因為乞力馬紮羅和非洲草原涇渭分明,不像其他地區山脈和平原之間有所緩衝。

不管怎麼說恩斯特認定東非的自然條件優渥,唯一制約土地開發的只有水資源,前世的坦桑尼亞農業困局,就在於此。

缺乏水利設施和儲水的水庫。雨季大量降水白白順著河流匯入印度洋沒有得到有效利用。

所以在未來解決了東非殖民地的引水和蓄水問題,就可以解決東非農業開發最大的制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