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的呃呃呃 作品

第798章 東非氣象局

中部(贊比亞,剛果南部高原),西部安哥拉以及尼羅河盆地(南蘇丹)季節變化尤為明顯,降水類似遠東帝國季風氣候區變化。

東非雨季主要集中在上半年,以剛果盆地為中心是整個非洲大陸降水最充沛的地方,三月到七月份雨季向北部轉移,八月之後向南部轉移。

而溫度方面,東非更加均衡,主要受到地形影響,高海拔區域往往是小麥種植區,而低海拔地區更偏愛水稻種植,當然,如果在降水不能滿足的情況下,更適合種植小米等耐旱作物。

其餘地區降水量偏少,典型就是馬塔貝萊省(津巴布韋),但是這裡卻非常適合農業發展,可以類比華北平原地區。

這一重要特徵就註定了東非必須編著自己的農業曆法,而非洲作為南北狹長分佈國家,這一特點在東非更是被放大。

總而言之,東非作為世界上面積僅次英俄的大國,也是非常適合農業發展的地區之一。

而如此優渥的自然條件下,非洲文明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非洲遊牧文明和狩獵採集文明對農耕文明具有天然優勢。

像東非消滅的非洲“強”國,恩德貝萊王國,祖魯王國,布爾共和國等等都是典型的遊牧文明。

只有大湖區發展出了相對“發達”的農耕文明,但是大湖區,北部(南蘇丹,埃塞俄比亞)和原東非沿海(包括桑給巴爾蘇丹國,索馬里諸國)都受到阿拉伯文明的薰陶。

阿拉伯文明早期也是典型的遊牧文明,後期轉向“商業”文明,所以即便是東非消滅的“農耕”文明國家,其實也只是半農耕,半遊牧的偽農耕文明。

如果他們不實行這種偽農耕文明,根本無法應對遊牧文明和原始狩獵採集文明的攻擊。

遊牧文明和狩獵採集文明的副產品是很容易產生“戰士”,而農業文明必須發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實現“爆兵”模式,從而實現對遊牧文明的對抗。

非洲大陸上草原遼闊,地形平坦,野生動物資源豐富,尤其適合遊牧和狩獵兩種模式發展。

而農耕文明則得不到長時間的發育,就容易被遊牧和原始狩獵採集文明徵服。

而東非和歐洲的殖民者就不一樣,在槍炮的威懾之下,開闢除了非洲農業發展的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