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獨飲酒 作品

第697章 有毒卻好吃的魚

“原來魚療是這樣來的!”

“恍然大明白!”

“我想起了本山大叔的那個做魚療的小品,小魚啃完腳皮後,被田娃做成了魚醬,讓本山大叔吃啦!”

“哈哈哈哈,我都不敢想象本山大叔吃的是魚醬還是腳皮!”

“還是本山大叔的小品有意思,光是聽別人講,都想去看看!”

“不懂就問,如果在家裡的水箱裡養一些刺尾魚,是不是就可以讓很多魚避免生病,甚至死亡?”

“刺尾魚這麼多,又要怎樣分辨呢?”

直播間內有很多喜歡養魚的觀眾,面對這種可以治療其他魚的“醫生魚”,他們自然驚喜不已,更是格外迫切的想要擁有。

江南不換不忙的道:

“想要鑑別刺尾魚的具體物種,通常需要了解一些魚類學知識和觀察技巧。”

“可是一些通用的方法,可以快速用於鑑別不同種類的刺尾魚。”

“第一,外部形態特徵。”

“物種的外部形態特徵通常是鑑別的關鍵。”

“不同的物種可能有不同的外觀特徵。”

“這需要觀察魚的體型、身體顏色、鰭的數量和形狀、眼睛的位置等特徵。”

“第二,鱗片和鰭棘。”

“觀察鱗片的數量、大小和排列方式以及鰭棘的形狀和位置,這些特徵可能有助於區分不同的物種。”

“第三,顏色和斑點。”

“身體顏色和斑點的分佈可以在鑑別中起到重要作用,某些刺尾魚物種具有獨特的顏色或斑點模式。”

“第四,鰭的形狀。”

“不同種類的刺尾魚具有不同形狀的背鰭、臀鰭、尾鰭等,觀察這些鰭的形狀和位置,可以確定物種。”

“第五,大小。”

“物種的大小也可以用於區分,不同物種可能具有不同的最大體長和體重。”

“第六,分佈區域。”

“瞭解刺尾魚物種的分佈區域可以幫助縮小可能的物種範圍,不同的物種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出現。”

“第七,dnA分析。”

“對於需要高度精確的鑑別,可以使用分子生物學技術。”

“比如dnA分析,這通常需要實驗室設備和專業知識。”

“關於刺尾魚還有兩個冷知識。”

“首先,十九世紀末,深海探險成為了一個引人矚目的科學領域。”

“當時,就已經有許多著名的深海探險家。”

“比如:威廉·B·卡洛、查爾斯·威廉·比爾、奧斯汀·斯莫利等。”

“他們使用潛水器和深海潛水裝備,首次下潛到數百米乃至千米深的海底,發現了大量未知的深海生物。”

“其中可能包括刺尾魚。”

“也就是說,在十九世紀以前,根本沒有人知道刺尾魚。”

“其次,由於是深海魚,刺尾魚同樣也會發光,再搭配上他們身上那絢爛的顏色,在深不見底的海底深處簡直可以用美輪美奐來形容。”

“不過,我是真的不建議飼養刺尾魚。”

“因為這傢伙不僅有毒,而且還有很強的領地意識,一個水箱裡通常只能養一隻,若是再出現一隻,一定會大打出手,嚴重的話還會威脅到其他魚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