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白的 作品

第四章 當朝尚書

剛剛唸的這句詩,出自羅貫中為諸葛亮創作的五言絕句。





全文是: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對於這首詩,解釋和譯文有三種。





一種是人生如夢,誰能看清夢境裡的一切?而我卻能夠了然於胸,知道天下萬事萬物的規律。





在草堂裡,春意濃濃,這一午覺,一睡幾個時辰,醒來的時候,窗外的太陽已經偏西,夕陽沉沉,幾盡遲暮了。





這是其中一種解釋。





另一種解釋則是誰是最有覺悟、最有智慧的人呢?我是心中有數的。





第三種則是,我是世上最有智慧的賢臣,我每天等待的明主遲遲未來。





雖然對於這首詩的解釋很多,但是大抵也就是這三種解釋比較受認可。





而羅貫中為什麼要這麼寫呢?





什麼叫“大夢誰先覺”?





林柯為什麼要吟誦這兩句詩,而不是吟誦“舉頭望明月”或者“白日依山盡”之類的?





因為這首詩,含有極高的道韻!





道之韻!





詩裡的大夢和大覺,是道家對人生的一種看法。





《莊子·齊物論》裡說:“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佔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





原意,謂死為大覺,則生為大夢。





所以,林柯才選擇了這句詩。





既然是有可能成為道家道子,那這種含有道韻的詩想必更容易獲得青睞的吧?





林柯吟誦完這句詩,而後視線慢慢轉向院中那株梅樹。





這株由“林柯”母親親手種下的梅花樹有兩米左右,彷彿一個堅毅的少女,傲然屹立。





寸陰若歲,星霜荏苒,她就這樣一直在這裡。





而樹下,就是母親的屍骨,土壤之上有一塊小小的無字墓碑。





這就是“林柯”母親的最終歸宿。





林柯看著這株梅花樹的眼神中充滿了喜愛和惋惜,而後緩緩起身,一步步走過去。





作為演員,怎麼樣表演才最能入戲?





除了眼神、動作、神態、語言等外在表現,最重要的就是代入感了。





林柯必須帶入到“林柯”的角色中,才能擁有更濃烈的情感!





隨著走進梅花,他的身軀緩緩挺拔,如同一柄寶劍暗藏鋒芒多年緩緩出鞘一般,有種堅定與鋒銳之感散發出來。





身上漿洗多次而有些泛白的青衫也阻擋不了林柯那種出塵、如劍的氣勢。





幾步走過來,站定於梅樹前,伸出手將身前剛開放的梅花往鼻尖拉了拉。





他眼睛微咪,俯身輕嗅,嘴角微微翹起,似乎沉醉於花香。





而後隨手放開手中拉著的梅花,看著梅花搖晃後慢慢飄下,默然不語。





他站直了腰,一手負後,彷彿他也是一株立於寒冬大雪之中的梅,自有其風骨。





隨即輕笑一聲,堅定之色浮現於臉龐:





“寶劍鋒從磨礪出,”





“梅花香自苦寒來。”





他眼神異常堅定,吟誦完成後便抬臂撫掌,微笑自語:“母親,我定然如你這般,成為傲立寒雪之梅。”





不過轉瞬就重重嘆息一聲,好似要將這些年的屈辱與不甘借這一聲嘆息,一同吐出。





一邊嘆息,一邊搖了搖頭。





而就在這時,林柯腦海中發出一個響聲。





“叮。”





“已完成抉擇。”





就在林柯等待著那個聲音的下一句話語時,驟然間感覺到眼前一花。





當林柯定睛看去,發現自己已經不在劈柴小院了,而是在一間屋內。





他瞬間渾身緊繃。





眼前有一張紅木桌子,有兩人正面對面而坐,桌子上放著一個棋盤,黑白相間放了很多棋子。





只見一名黑衣勁裝的中年男人一臉饒有興趣地看著他,開口問:“你叫什麼名字。”





“晚輩林柯,見過前輩。”





雖然陡然出現在這裡,但是林柯並未慌亂,而是繼續自己的表演天賦。





他雙手併攏,先對黑衣勁裝中年人執禮作揖回答,隨後再轉身向其對面的白衣人做了一揖:“見過前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