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一百二十六章 懇談

 
而且張永從正德時期開始,先為八虎,後跟錢寧江彬為虎作倀。

 
也不是什麼正面角色。

 
“唉!秉寬啊,這次找你來,其實朕主要是想跟你談談太子的事,你不知道,他手裡有一份你畫的西北的地圖志……”

 
朱祐樘便好像倒苦水一樣,把自己管教太子不易的事,跟張周說了。

 
這些話,顯然他從未對他人提過。

 
大概這也是他將戴義等人屏退的原因,似乎他只有在張周面前,才肯把這些話說出來,算是一種分享。

 
張周聽了皇帝的話,大概皇帝對太子不顧學業,卻對軍事很熱衷的事,挺擔心的。

 
“大明以文立國,馬背上的事都有些久遠了。”朱祐樘道,“連先皇過世之前,也跟朕說,以後不可窮兵黷武。”

 
張周心想,成化帝還跟你說過這個?

 
看來當皇帝的也明白,把武將地位提高了,就會出現隋唐那樣各地鎮守輪番造反的情況,只有把武夫的軍權壓下去,讓文官來治國,才能大抵保證皇權的安穩。

 
但以文立國,就會出現軍備荒馳的情況。

 
張周道:“陛下,太子對於軍政方面有興趣,也有一定的天分,臣看來不應該一味去阻止。讓他學一些,並無錯。”

 
朱祐樘點點頭。

 
張周沒有一味迎合他,而是提出不同的看法,這就讓君臣的對話,多了一些商議的味道。

 
有了對等,這種談話才能進行下去。

 
不然朱祐樘跟太監說,還是跟大臣說,再或是跟他張周說,還有何區別?

 
太監和文官那邊,是絕對不會允許太子去學什麼兵法韜略,搞什麼以武立國的。

 
“你認為,應該鼓勵他嗎?”朱祐樘認真問道。

 
張周道:“並非鼓勵,而是稍加指點,臣先前給太子圖志,便是想讓他了解大明的山川河流,讓他明白九邊防備之重。在臣看來,若身為儲君,只習得四書五經,在輔佐治國上難免會有所偏頗,還是應當博聞強識。民間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太子不能行天下,但也應有行天下的心境。”

 
“好!”朱祐樘滿意點頭,似還對此很推崇,“人不能行天下,但要有行天下之心,朕覺得,只有你才是真正為太子為大明。”

 
張周趕緊行禮:“陛下言重了,臣也只是想把自己所知的,教給太子。”

 
朱祐樘笑了笑。

 
當父親的,對於教育兒子的心思,跟那些先生會有不同。

 
他也希望兒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不單純只做個書呆子,至於按照文官的要求,當個重文輕武的君王,朱祐樘曾經是深信不疑的,但隨著他的成長和治國路上遇到的事增多,自然也就不會再像以前那樣認知偏頗。

 
朱祐樘何嘗不想勵精圖治,讓大明可以掃平草原?

 
只是想想,不敢做罷了。

 
大臣的心思,是要扼制皇權,把皇帝規範到他們想要的模式中,講民為重君為輕。

 
如果皇帝也是這種想法……除非皇帝是有自虐傾向。

 
誰不想一言堂?只是有時候一言堂不起來罷了。

 
“秉寬,來年會試……朕現在不知該怎麼說,程敏政的事,你聽說了嗎?”朱祐樘又岔開話題,開始跟張周探討一下先前那個近乎荒唐的鬻題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