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二百四十七章 您就從了吧

 
朱祐樘卻很直接回絕了劉健所請:“劉閣老,朕說過,已讓他先行去找人勘查,他所找的人,目前並不在翰林院中,並不會影響到目前翰林院的修書進度。”

 
劉健面色有些陰鬱,卻也不能再說什麼。

 
……

 
……

 
內廷會議結束之後。

 
內閣三人與王鏊並不同路,三人回到內閣值房,謝遷也就當即挑明瞭:“怎麼還能讓他整出個修書的事?”

 
李東陽道:“《會典》涉及到大明朝政之大事,功非弘治一朝,或利在千秋,他本以翰林侍講參與其中,倒也並沒什麼,若是由他主持修撰,以後史書想不記住他都難。”

 
謝遷問道:“那賓之你是覺得,他是想強行為自己賺名聲?是否陛下在暗中相助?”

 
“不知。”李東陽搖頭。

 
劉健道:“照情理來說,以其一人之力,是難有修書之功,如此龐大的鉅著,如何能以一人之力完成?可也未聽聞陛下從翰苑中調撥人手在相助於他!”

 
“會不會有程克勤?”謝遷問了一句。

 
劉健和李東陽對視一眼。

 
雖然二人不確定程敏政是否牽扯其中,但目前看來,很有可能。

 
謝遷道:“先前的鬻題案,都說程克勤跟張秉寬之間並無聯繫,這不聯繫很大嗎?”

 
李東陽搖頭:“言之過早,莫不是於喬你覺得,張秉寬在考中狀元之前,就有心思思慮《會典》的事?”

 
“那……是不太可能哈?”謝遷也覺得自己所說的站不住腳,“那有沒有可能是王濟之?”

 
李東陽繼續搖頭:“看今日濟之於朝堂上的表現,他對此也並不知情。”

 
“那還有誰?總不會是林亨大吧?張、林二家或是要結成姻親,但林亨大此人頗為清高,會瞧得上張秉寬?還以張秉寬負責修書?”謝遷也急了,不是這個也不是那個的,總不會是憑空出現的吧?

 
劉健道:“於喬,你從開始就關注錯了方向。”

 
“何解?”謝遷道。

 
李東陽笑了笑道:“若張秉寬真要修書,那必是他一人所為,否則如何體現其能耐?若真是如此的話,其實我們根本不必擔心,因為……”

 
謝遷恍然道:“因為不可能完成!這不過這是有人在往外放煙霧!”

 
“嗯。”李東陽點頭,同時也在打量著劉健,想徵求劉健的意見。

 
劉健卻沒有跟李東陽那樣去下結論。

 
顯然今天皇帝的態度,讓劉健看出了很多問題。

 
謝遷笑道:“如果不是煙霧,那陛下大可讓翰林院的人參與其中,卻非說先不給這些人瞧,那不是說有問題?但這麼做,對陛下和張秉寬,又有何好處呢?”

 
心直口快的謝遷,又說出個很不合理的疑點。

 
既然張周修書沒任何進展,皇帝還提前說出來,還信誓旦旦說最近就拿出來示人……

 
謝遷補充道:“要修個《會典》沒個三五七年,想有進展也難吧?最初時我也曾參與一段,光是考據這一條,就破費心神,聽說楊介夫先前修書時都廢寢忘食,往往連續數日不眠不休。既然都知這修書不成,那陛下刻意如此說,難道不怕事後被人懷疑?”

 
李東陽道:“那就只有一種解釋,在張秉寬在矇蔽聖聽。”

 
謝遷直接提出質疑:“那林亨大為何在看過此底本後,卻又沒任何意見呢?”

 
李東陽搖頭道:“或是隻有簡單的部分,並不涉及到《大明律》等細規章條。”

 
說來說去。

 
連內閣這三位,都沒法把準張周的脈。

 
“別無端猜測了。”劉健道,“回頭找人去問詢一番便可,看現在還有誰牽扯其中,大概也就明白一二。”

 
“嗯。”李東陽和謝遷都在點頭。

 
猜來猜去,還不如找人去探尋一番,只要有人能見到那部所謂的《大明會典》,基本上就可以水落石出。

 
“找誰?總不能去問林亨大吧?”謝遷笑著問一句。

 
兜兜轉轉又回到最初的問題。

 
信息不對稱。

 
而且好像沒法跟張周取得最直接的聯繫。

 
……

 
……

 
有關《大明會典》的初稿,張周已讓人做了簡單的刻印。

 
其中由張周擇選了一些可能會有爭議的部分,單獨謄錄下來,找人送去給程敏政,再由程敏政提供參考意見。

 
程敏政人在家中坐……他在京師的宅邸,只留了一名老僕,既當門子又當掃院子的,平時生火做飯也是這老僕……程敏政大概覺得自己是被下人坑怕了,但凡是能自己乾的事,絕對不再假手於人。

 
“《會典》?張秉寬?”

 
程敏政心想,這麼荒唐的嗎?

 
顯然他心中沒法把這兩個關鍵詞聯繫到一起。

 
“是的老爺。”老僕道。

 
“去把書抬進來……我親自去吧。”

 
程敏政以為既是《大明會典》,一定是厚厚一摞,至少也有個七八十本書的樣子,可到了門口,見到張周派來送書的錦衣衛,見到只有兩個薄薄幾十頁的小冊子,他登時眉頭緊皺。

 
但他還是沒有當著錦衣衛的面說什麼。

 
拿回書,把門關好之後,他嘆道:“就算天機之事,他有一張利口,到底還是不能信他身上的全部。這是在跟我言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