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二百七十一章 總制宣大軍務

 
王越再牛逼,那也只是個人,而張周更接近於……半仙。

 
劉健道:“陛下,不知剛調往偏關的秦紘……”

 
“朕準備以其總制延綏等處軍務,讓他去河套以南的延綏等地,做好防備之事,以防秉寬在籌備出兵時,韃靼人趁機在三邊等處做滋擾。”朱祐樘道。

 
皇帝把此提議說出來,連那些挑剔的文臣,都覺得皇帝此想法簡直可謂是超前。

 
以前西北要剿套最大的問題,不就是各方協調不一致嗎?

 
現在好了,東邊一個打炮高手張周在那行威懾,西邊一個工程狂魔秦紘負責防守……這老少的組合,簡直是優勢互補,可謂是相得益彰。

 
劉健再問道:“不知張周將以何職位前去?”

 
朱祐樘道:“朕並不想過早提拔他位居高位,朕的想法,他之前的官職、司屬仍舊不變,臨時以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總理宣大等處軍務,若他此番西北之行有功在身,朕會酌情升賞,若不然,則回京師後,一切迴歸原先職位。不升不降。”

 
臨時調任,就算加了官職,等張週迴來之後,也把加的官職給下了。

 
聽起來很合理。

 
但皇帝所說的“若有功在身則酌情升賞”云云,會讓大臣覺得,若是張周真在西北做出點成績來,可能就不單純只是個虛職的兵部右侍郎,可能直接讓他當兵部尚書。

 
入朝第一年就能兵部右侍郎,哪怕只是個虛職,聽上去……也十分之可怕。

 
很多人都在打量著馬文升和劉健等人,指望他們出來反對。

 
畢竟從大明官場的角度來說,張周無論做出什麼成績,都不該入朝短短三個月,就有資格領兵部右侍郎官銜去西北總制軍務。

 
但劉健等人沒有一個出來反對的,甚至六部尚書也都沉默不言,似乎都感覺到……張周不是一般的文臣,所以不能拿對一般文臣的官場規矩來要求……就好像以前也沒有文臣能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能直接推測國運吉凶還那麼準確一般。

 
李廣會武術,神仙擋不住。

 
會武術也罷,他居然還是個狀元……跟皇帝和太子的關係又那麼親密……

 
“既然諸位卿家都不反對,事不宜遲,朕在這兩日,就讓秉寬動身前往宣府。除了三千京營人馬隨同之外,也將火炮鑄造、工匠等一併遷到宣府之地,開礦事宜也由工部等他們協同……”

 
皇帝就差說。

 
朝廷動用人力物力,是去幫秉寬開礦的,開完礦,產出的八成還歸張周自己所有。

 
只剩下兩成……留著給我們發工資。

 
工部尚書徐貫道:“陛下,若朝廷調遣人手,協同開礦之後,是否該將礦窯等收歸朝廷所有?”

 
朱祐樘一聽就火了,厲聲發問:“你們是想讓朕言而無信嗎?還是說,你們就覺得,讓秉寬為朝廷付出,就是理所應當?”

 
徐貫被嗆得啞口無言,只能灰溜溜退回到東班內。

 
朱祐樘道:“隨同張周前往宣府的,除了保國公之外,還有壽寧侯等人,至於都督府再調遣何兵將,朕會酌情擬定旨意,勳臣皆都回府等候調遣。做動身時不要耽擱,免得誤了大事!”

 
“遵旨!”

 
武勳那邊躁動起來。

 
雖然名義上,仍舊是靠之前研武堂一期學員跟著張周同去,但也會調遣別的勳臣。

 
看樣子皇帝對這次的出征就寄予厚望,誰跟著張周去,很可能會在大明軍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誰不想跟著一起去建功立業?

 
大明的武勳,好像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齊心協力,有戰事搶著去……連都督府裡掛職混吃等死的外戚出身的勳臣都一樣……

 
文臣心裡在想。

 
這世道還真是有夠魔幻的。

 
……

 
……

 
朝議結束,敕令也跟著傳出宮外。

 
朝野皆都譁然。

 
臣民之間也多有談論,京城大街小巷,在得知朝廷要派張周帶一萬兵馬去宣府備戰韃靼,尤其還要大張旗鼓出塞演炮,完成祭天等活動,他們所想到的就是……大明終於要牛逼了!

 
每個人好像都為身為大明臣民而自豪。

 
不過敕令中,沒有說張周去西北是要開礦的,主要還是皇帝為張周的名聲著想。

 
萬一讓民間的百姓覺得張周是要去“與民爭利”,就不太好了,大臣心知肚明就行。

 
張周在自己府上,接了由戴義親自傳過來的御旨。

 
他也搖身一變,成為大明的宣大總制,而且是虛職的兵部右侍郎了。

 
“張先生,恭喜恭喜。”蕭敬笑呵呵拱手,就差給張周送點禮,好好巴結一下張周。

 
張周嘆道:“官職越大,職責也越大呀,我這去西北可不是鬧著玩的,人家是無過便是功,而我是無功便是過。”

 
“沒……沒那麼誇張。”蕭敬苦笑著。

 
他想說,你去西北就算走一圈,陛下想給你找功勞還能找不到?

 
安心去,無論功過,回來後一定能加官晉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