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二百八十三章 王教頭的新寵

 沒有什麼懸念,朱祐樘單方面告知了有關張周出兵威寧海之事。 

 三閣臣以及馬文升,在從乾清宮出來之後,臉色凝重卻也沒到多焦慮的地步,反而是以往在殿前議事時顯得輕鬆淡定的張懋,這次臉色卻非常難看。 

 但因先前文臣武勳之間已有的隔閡,在事後,劉健等文臣也不會去跟張懋探討一下張周崛起的得失。 

 你們武勳自己選的路,含著淚也要走完。 

 “張秉寬節制宣大偏關等處軍務,動干戈是早晚的事,勝敗也早該有預料。” 

 劉健當著馬文升的面,評價了一句。 

 是表達內閣對此事的態度。 

 “嗯。” 

 馬文升這樣的老政客,自然能領會劉健言語中的深意。 

 張周在被皇帝派去當宣大總制時,就該想到他可能會挑起戰事,不能指望他一直去演炮、演兵,就算張周不動手,草原各部族也不會任由你們大明的軍隊在我們自己的地盤胡折騰。 

 只是現在張周動手過早,用兵過於“奇”,但總的來說並沒有違背大明弘治以來用兵的方針。 

 就是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高的利益。 

 弘治年間大明在西北雖然是以守勢為主,但也還是有王越分兵出擊賀蘭山的先例,且偏關和寧遠之戰後,大明邊軍的威風被打起來,皇帝所主張的主動出擊本身也未有違背邊關形勢的變化和需要。 

 在這種前提上,張周沒有舉兵去跟達延汗,或是火篩、亦不剌等,完成一次正面作戰,只是用偷襲的方式去襲擊火篩部的大本營…… 

 這就很符合大明的利益。 

 贏了收穫滿滿,直接改變草原格局,輸了也不過是折損三千騎兵…… 

 在大明,完成一次“大捷”,折損都不小。 

 明朝的捷報從來都是以殺敵數量為論功方式,己方折損多少朝廷是不會去張揚的,因為近乎每次所謂的大捷,大明將士的折損都在韃靼人之上,可謂是用屍體堆出來的大捷,如果把這種情況對外宣揚的話,那以後大明邊軍誰敢拼命?百姓的民族自豪感怎麼保持? 

 損失三千兵馬,在這幾個閣老和兵部尚書看來,並不是什麼不可接受的事情。 

 劉健言語中還有一層意思。 

 張周贏了,對大明有利,可取。 

 張周輸了,皇帝說是不追究他的責任,但會打破大明上下對他絕對的推崇,也可取。 

 正反我們都不虧。 

 反而我們應該擔心的,是這小子大獲全勝,什麼民族家國利益的,在牽扯到黨派鬥爭此消彼長的局勢中,都可以當作犧牲品。 

 這才叫做政治。 

 …… 

 …… 

 內閣三人在回去之後,馬上由李東陽去翰林院見到了王華。 

 王華對於李東陽來找他,還有些意外,因為最近他也在幫整理《大明會典》,而且最終的定稿已經呈報過一次,皇帝最近還沒有給出批覆。 

 一旦《大明會典》成書,王華作為翰林侍講也會得到官職上的升遷。 

 《大明會典》的修撰完成,對於翰林院上下來說是一場狂歡,畢竟翰林院這種清水衙門,平時也真撈不著什麼立功受賞的機會。 

 “德輝,我不是來跟你談修書的,是有關令郎伯安的事。” 

 李東陽也就把話挑明瞭。 

 王守仁乃是我欣賞,乃至於大明正統文臣所欣賞的後起之秀,你們王家怎麼搞的?讓張周把王華調去研武堂也就算了,現在大明要出兵威寧海,居然讓你兒子去當隨軍的文官? 

 當然,李東陽不能把出兵威寧海的事直接相告,他只能旁敲側擊,去問詢王守仁最近的交友和政治立場等事情。 

 王華嘆道:“說起來,在下對伯安的管教,也有些疏忽了。過去數年,他都在各處遊學備考,兩次會試不第,對他心性也多有改變。” 

 李東陽打斷了王華的話,問道:“我是問他對於西北軍政的見地。” 

 王華搖頭:“他跟我說,心中推崇王威寧,尤其心向王威寧奇襲威寧海,此番治喪之事也乃是他主動提出……卻也好像跟秉寬有關係。說是秉寬問過他,是否要去治喪,他便應允下來。” 

 “張秉寬?” 

 李東陽皺眉。 

 他聽了王華的說辭,馬上意識到,張周跟王守仁的交情不淺。 

 若如此的話,王守仁推崇王越突襲威寧海,張周以朋友的身份,讓王守仁協同此番奇襲威寧海的戰略,一點都不奇怪。 

 “伯安可曾對他人提及對王世昌的推崇?”李東陽問道,“他跟秉寬的私交又如何?” 

 王華嘆道:“伯安曾對我說,他也不知為何秉寬會知曉他對於軍政的熱忱,調研武堂之事提前也未跟他打過招呼,但他還是受命去了。至於給王威寧治喪,也是秉寬主動提出,他跟秉寬之間平時並無私交,據說……未曾坐下來談過一次。” 

 王華也很小心。 

 他看出來,可能李東陽是介意他兒子跟張周走得近。 

 張周現在雖是翰林侍講,很可能還會成為侍讀學士,但張周本身是不為正統文臣所容的,他也不能說得自己兒子跟張周之間關係多緊密。 

 李東陽追問道:“那伯安可有將他推崇王世昌氣息威寧海之事,告知過秉寬?” 

 王華搖頭:“不知。不過……這有何關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