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三百零七章 李家有女初長成

 林儀聞言皺眉。 

 我都快嫁人了,這個李家妹妹怎麼好像在替他兄長說媒一樣? 

 她兄長是誰? 

 如果林儀知道李兆先的品行之後,估計直接就會把厭惡寫在臉上,正因為他不知道李兆先浪蕩不羈的性格,也不知道李兆先身上得的病,她才會給李玗面子,至少為了讓今天自己的差事能完成,順利帶著束脩回去,為自己積攢一點嫁妝……她還是同意了親手書寫一句詞。 

 自然是要等她教完書,臨走的時候。 

 …… 

 …… 

 林儀離開李府時,已有丫鬟將一個用信紙包起來的紅封帶過來。 

 裡面有一些散碎的銀子,還有銅錢,是給林儀的束脩。 

 林儀恭敬接過,放到懷裡,出了李府的後門之後還有小轎在等著她,那小轎是李府僱請來的。 

 請女先生回去講課的規矩,要“轎接轎送”。 

 林儀上轎子離開不久,李兆先便從門外回來,徑直進內院去找李玗。 

 “兄長,不辱使命,給你拿到了。”李玗很開心,就好像是得勝的將軍一般,將由林儀親筆書寫的一句詞遞給李兆先。 

 李兆先大喜過望,拿在手上,感覺手都在顫抖。 

 李玗道:“兄長,不是小妹說你,我問過女先生,她說自己已經許配人家,你這又是何必呢?” 

 李兆先哈哈笑道:“嫁人又如何?我要的是她的字,又不是她的人,再說了……她嫁人之事早已不是秘密。” 

 “誰?” 

 李玗好奇問了一句。 

 李兆先笑道:“正是給我治病的張先生。” 

 這對李玗來說,就很陌生了。 

 雖然李玗很好奇和嚮往外面的世界,但她能走出家門的機會太少了,李東陽對於女兒的保護也是很周到的,那些容易“髒了耳朵”的人和事,是堅決不會讓女兒知道的。 

 顯然在李家的價值觀中,張周不是什麼正面角色。 

 是可以從自家任何人交談中忽略的角色,他的事蹟也就當從未在時下發生過。 

 李兆先當然也不會去打破李家約定俗成的規則,他興奮道:“終於可以拿給司馬兄他們看了,哈哈,看來今晚花酒的酒錢有人付了。” 

 李兆先拿林儀親筆所寫的詞,自然是要拿出去賣弄的。 

 就好像追星一樣,如今林儀在京師士子圈子裡如同女明星一般。 

 李玗的很多性格也跟她的兄長很像。 

 表現欲都很強。 

 沒有那種生在大家,非要拘謹過日子的封閉心態。 

 李玗問道:“兄長不是要在府上養病嗎?兄長是何病?” 

 李兆先笑著,腳步已經忍不住往門口方向走:“回頭跟你說,記得有時間多陪陪你嫂子,若父親問及,就說今日我要跟人做學問,或是便不回了!今天可真是多虧你了……” 

 …… 

 …… 

 乾清宮內。 

 李東陽得蕭敬親自相請,一路入宮,便立在朱祐樘面前。 

 他路上也問過蕭敬,可蕭敬對皇帝召見的意圖則諱莫如深,一點消息都沒洩露給他。 

 “李卿家,朕有些禮數上的事情不太明白,想請教於你。”朱祐樘道。 

 李東陽心下犯嘀咕。 

 以他的睿智,自然明白皇帝話語中有弦外之音,只是他暫且還摸不透。 

 “陛下請講。”李東陽道。 

 朱祐樘認真問詢:“若是闕里的宣聖廟有災劫,可有何說法?” 

 李東陽一聽,大腦飛快運轉,皇帝突然提到曲阜的孔廟,還說有災劫……沒聽說過,那就可能是沒發生過的,就是讖言,而這種讖言只有張秉寬所說的,才會有根據……皇帝不問禮部也不問別人,單問我……顯然這跟我與孔家有聯姻關係有關。 

 李東陽道:“若宣聖廟生災,則天有警之。不知是何災?” 

 “祝融之災。”朱祐樘道。 

 李東陽一聽,又是火災?張秉寬這麼牛逼嗎?人在西北,就敢說孔廟要發生火災?還是說張秉寬是暗示有人將會放火? 

 李東陽問詢道:“不知災情如何,可有人員之損傷?” 

 “尚未發生。是秉寬讖言,將在本月己未,也就是五天後,闕里宣聖廟將會有災。”朱祐樘倒也坦誠。 

 有什麼就說什麼。 

 李東陽皺眉道:“陛下,此等事恐不可信……” 

 這麼說的時候,李東陽自己都有點沒底氣了。 

 如果是旁人胡說八道就算了,張秉寬……此人那張嘴真就是說什麼中什麼,現在唯一不知道的,他這麼說到底是真的算出會發生,還是暗示某些人去完成? 

 張周當然不是胡說八道。 

 歷史上弘治十二年六月己未,孔廟的確會發生火災,這是還李東陽在孔弘緒的祭文中提到的。 

 “……己未,宣聖廟災,會東莊在朝,公躬率徒眾奔走拯護,素服廟哭,蔬食百日,如居喪儀。及朝廷命官修建,公雖不預經費,與其弟贊畫為多……” 

 意思是孔廟發生火災時,孔弘泰正在京師朝見,由孔弘緒親自帶人去救災,而且還做了樣子,又是素服哭廟,又是“蔬食百日、如居喪儀”,真就是把戲給做足了,其實就是為他兒子孔聞韶繼位做鋪墊。 

 而在《孝宗實錄》中也提到這場火:“(六月)己未夜闕里宣聖廟災……” 

 又在七月中提到:“監察御史餘濂奏,近者回祿之災及我孔廟,殿宇門廡碑刻之類蕩為灰燼,正道之甚厄也,而廷臣未聞有祈請之辭,朝廷未聞下矜恤之典,是君臣上下恬然於先聖之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