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三百一十章 官多不壓身

 在場大臣最在意,也是最妒忌的,自然是張周以修書的功勞,直接升侍讀學士兼太常寺少卿這件事。 

 要知道這倆職位中,侍讀學士可不是什麼兼職的,是學士就是學士,這是在一個新科進士入朝不到半年的情況下……如果再加上張周現在身上揹著的總制宣大軍務、兵部尚書、左都御史的職位…… 

 說張周是目前大明除了皇帝之外,最有權勢之人,好像也不是不能這麼說。 

 當然張周若被調回京城,基本上是不可能給他正職的六部尚書或左都御史職位,連五寺正卿也夠嗆,多半是騰挪個六部侍郎給他,以兵部侍郎的可能性為大。 

 文官自然知道以張周目前的功勞,做完了總制,回來當侍郎,是情理之中的。 

 他們現在也便在想。 

 既然皇帝給了張周翰林院侍讀學士兼太常寺少卿的官職,那讓他回來再兼個禮部右侍郎的虛職,那就再合適不過。 

 等於說,張週一回朝,就把他的權力給架空了,哪怕他繼續留在翰林體系,可能以後有晉升翰林學士甚至是入閣的可能,影響到大明中樞決策,但至少張周對朝廷的禍害,在短時間內會降到最低。 

 …… 

 …… 

 當天朝議還不止《大明會典》成書和嘉獎。 

 此事之後,朱祐樘又讓戴義將張周派兵去威寧海日常巡防的事,當眾公佈。 

 因為此消息前日便已傳揚開,在場大臣也不覺得有多稀奇。 

 朱祐樘則顯得很振奮道:“……國朝對於草原的治理,以往多都流於紙面,出兵後即便有戰果也多都即時回撤,如今要在草原築城,並以牧民放牧、耕作以長久經營治理,算是為日後國朝安邊塞之土定下規範。朕其實也希望秉寬能長久留在邊陲,震懾狄夷,但朝廷上下也缺不了他。” 

 大臣一聽。 

 這啥意思? 

 皇帝這麼快就要把張周給召回來?不對啊!現在明明是張周出兵的時間段,提這個真的好嗎? 

 “另外狄夷部族頭領火篩,將會在三四日後抵達京師,禮部和兵部酌情擬定迎候之事。”朱祐樘又提了一句。 

 大臣又沒聽明白。 

 皇帝讓禮部安排迎接,這能理解,讓兵部參與其中……就算火篩曾經是兵部頭疼的對象,可現在作為使節上貢到訪,這跟兵部有何關係? 

 很多人望向劉健和馬文升,似在等他們出來給定個基調,也想讓他們為不明就裡的大臣釋疑。 

 可無論是內閣,還是六部尚書,都沒有出來反對或是註解的意思。 

 …… 

 …… 

 朝議結束。 

 剛出奉天殿,一群人就把劉健等人給圍住,有點大朝會之後要開小會的意思。 

 謝遷有驅趕之意,擺擺手道:“陛下要以兵部和都督府派人,或以火炮等震懾狄夷,這有何難理解的嗎?” 

 刑部右侍郎何鑑道:“謝閣老,聽陛下的意思,是要召張某人回朝,以他如今的官職回朝之後如何安置?如今西北未平,陛下召他回來,莫非西北的事就交給他人?” 

 “是啊。”人群后面有人在搭腔,“一個人背那麼多官職,朝廷上下遇事到底應該聽誰的?” 

 “呵呵。” 

 謝遷用鄙夷的目光看過去。 

 感情你們這群人,現在都巴望著張周繼續留在西北是吧? 

 回朝會影響到大明京師官職的平衡,你們難道就覺得他留在西北,繼續霍霍大明西北邊鎮,就是什麼好事了? 

 李東陽見謝遷態度轉惡,怕他又說出什麼不太好的言辭,主動出來道:“諸位,就算張秉寬回朝,多也是得到賜爵,朝中六部部堂之事不會再身兼。如今人未回,你們是在未雨綢繆,還是在添亂?” 

 謝遷瞄著李東陽。 

 你不讓我說,大概是怕我說話難聽,但你說出口的好像也沒好聽到哪去。 

 眼前這些大臣可都是大明的股肱之臣,你直接說他們在添亂…… 

 你牛逼。 

 工部左侍郎曾鑑道:“賓之,如今陛下寵信女幹佞,給一個人的授官愈發增多,此風不可長,應當及時勸諫糾正啊。” 

 這也說明了這次朝議之後,為何這些官員會如此激動,不管不顧就在宮殿門口找三名內閣大臣要說法。 

 是因為皇帝對張周的賜官越來越多,聽上去就不像是一個人能抗得動的,從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邊鎮總制,再到翰林院,甚至是太常寺這樣的衙門,都有張周的職位在裡面。 

 如果再加上個即將要封的“萊國公”,這就更可怕了。 

 而往往一個大臣能身兼兩職就不錯。 

 這就會讓大臣們覺得……很不公平! 

 這壞了規矩! 

 不在於張周能力高低,而在於皇帝不能一次賞賜給他這麼多。 

 吏部尚書屠滽也走出來嘆道:“若此風日甚,只怕會給將來君王用人開了不好的先河,一切當以朝廷典制為先。而張周升遷,雖有功勳,卻多都出自陛下親封,吏部從始至終都難以參與其間。” 

 身為吏部尚書,屠滽似乎在這件事上最有發言權。 

 在他們這些傳統文臣看來,張周升官,說是看功勞,還不如說是看皇帝的心情。 

 皇帝覺得張周功勞大,就給升一次,什麼職位覺得缺了,就給你加一個,哪裡覺得你有用,就把你給調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