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三百一十五章 你看這樣多熱鬧?

 威寧海。 

 祭天的祭壇已經搭建好,雖然在威寧海祭天遠沒有封狼居胥那麼隆重,但在大明,此舉也算是獨一份的。 

 為了趕在祭天的消息能在七月初三之前傳回京師,這次的祭天也必須在六月二十八之前完成,王守仁不像朱鳳那麼著急要回大明,對他來說,留在威寧海駐紮下來,可比先前奇襲威寧海都有意義。 

 這不像是來打仗的,而好像是以勝利者身份來巡視領地的,心中的豪邁自然是呈現於他的臉上。 

 這種豪邁。 

 在朱鳳看來,就是一種自負。 

 “***隨時都會殺來,這還不著急走,真要陷入重圍,再靠火炮和威武天火藥嗎?別說是韃靼小王子,就算是火篩殘部也有個兩三萬人馬,怎麼打?” 

 朱鳳作為帶兵將領,此時卻沒了先前寧遠一戰後主動帶兵追擊的勇氣。 

 不是說他變了,而是他覺得眼前的事更多是象徵意義,沒實際用處。 

 …… 

 …… 

 祭天儀式正式開始。 

 而在祭天的當天,也正是京城迎接火篩到京上貢的日子。 

 相比而言,還是京城那邊搞得比較熱鬧。 

 火篩一行從德勝門進城,有點像是大明抓了火篩當戰利品的意思,火篩親自上貢也是大明為了搞示範宣傳,說是要以火炮等震國威,但在迎接禮數上卻也絲毫不落於人後。 

 明朝這邊,是以吏部左侍郎林瀚和英國公張懋為迎接的正副使節,但二人都是掛名的。 

 實際操作者,是為鴻臚寺少卿張俊,因為眼前鴻臚寺卿空缺,實際上也是以張俊代理鴻臚寺事,迎接完使節之後,火篩會跟外蕃來賀朱祐樘壽誕的使節一樣,住到會同館去。 

 德勝門外上午便就雲集了諸多的官員,多數是來觀禮的,湊熱鬧的百姓更是人山人海。 

 就連外邦使節也來湊熱鬧。 

 大明把草原上不可一世的蒙郭勒津部頭領火篩都給打服了,火篩甚至親自到京城來,說是上貢,但其實就是親自來投降的,畢竟大明還抓著他的義子,以及一萬六千多族人。 

 朝鮮使節,由後來被廢的燕山君李派來的禮曹參判金壽童,就立在張俊身後,遠遠看著前面迎接的隊伍,心中無比羨慕。 

 身為朝鮮使節,本來在會同館內地位就算是比較高的,受到的待遇還挺不錯的,可相比於眼前的迎接場面,他突然覺得自己是犄角旮旯小地方來的……一點排面都沒有。 

 “張大人,為何還不見火篩到來?前面那些可是火炮?今日是要打仗嗎?” 

 金壽童為了在張俊面前找存在感,他也是拼了。 

 朝鮮國君李是在弘治七年登位,於正德元年因中宗反正而被趕下君主之位,成為朝鮮歷史上有名的暴君。 

 但實際上到弘治十二年,他還算是個不錯的皇帝,最多是在弘治十一年發起了第一次士禍,而李的殘暴本性暴露,也正是從第一次士禍之後才逐漸暴露出來。 

 至少到弘治十二年這會,還沒人知道這貨將會在七年之後會有那般遭遇。 

 張俊一臉不屑道:“大明的火炮,也輪得到你多問?那叫震天炮!一響便可震動上天,張真人的本事,你沒聽說過?” 

 金壽童很激動問道:“是龍虎山的張大真人嗎?” 

 張俊很不屑瞥了金壽童一眼。 

 好似在說,你身為番邦使節,居然這麼孤陋寡聞嗎?還是說你故意在我面前裝糊塗呢? 

 “看來你們朝鮮國,對於我大明的事情,瞭解很多啊?”張俊面帶諷刺之色。 

 金壽童慚愧道:“在朝鮮內,君臣都精通於大明的語言和文字,對於中原的文化,我們也是很嚮往的,有什麼事都會傳過去。” 

 東亞儒家文化圈,包括朝鮮和海對岸的倭國,都是以儒家文化為正統,文字和語言精通者甚多,而且只有高層才有機會學習大明的中原文化。 

 相比而言,朝鮮對大明的臣服之心更盛,對待宗主國的態度也更誠懇。 

 張俊道:“那你不知道如今朝中的張真人是誰?” 

 金壽童問道:“是那位即將要封為國公的張制臺嗎?聽說他能上達天意,知曉過去和未來之事,乃不世出的仙人……” 

 張俊指了指火炮的方向道:“那些都是張真人找人造出來的火炮,正好讓你見識見識。聽說數里之內,寸草不生!” 

 “呀?!難怪連火篩這樣的草原強主,都要俯首稱臣來朝貢,那大明以後必定能震懾草原,能否讓大明也將遼東等處也給震懾一下?最近那邊有很多小部族不受王化之道,還望大明能出手教訓他們。” 

 金壽童這次來京城,當然是有政治目的。 

 除了為李的繼位合法性繼續撐腰,也是為讓李剛出生不過兩歲的長子爭取大明誥封的世子之位,有大明朝廷的背書,李父子倆的正統性才能得到保障。 

 而且他們還想讓大明出兵遼東以北,把那邊經常襲擾朝鮮的女真部族給收拾一圈…… 

 大明的邦交環境就是這樣,番邦使節每次到京師來,總會帶著這樣那樣的請求,所上貢的那點東西不夠看,卻是大明回贈給他們的卻不少,讓他們每次都不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