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三百一十七章 大事小情全靠他

 王守仁聽完後感覺跟聽天書一樣。 

 就算你張秉寬幫我完成了人生理想,讓我仕途高歌猛進,就算你在發明創造上的確很有一套,也的確我佩服你在治軍上的能耐。 

 但你跟我扯犢子是什麼意思? 

 我跟你談你為什麼遺留這麼多事務,你找藉口說沒錢,現在居然還說要從海外找一種作物回來耕作?大明千百年來耕作的作物,豈是你一句話就能給改的? 

 “伯安,我走之後,這裡的事交給你。我回去後估計並不會在兵部當差,所以有什麼麻煩就直接請示那位秦制臺,或者是上奏請示於朝廷。” 

 “大同本地的礦場,我都找了人打理,這次我會帶壽寧侯一起走,他走之後再遇到什麼麻煩事,就需要你來抗了。” 

 張周的話,讓王守仁皺眉。 

 先前張周在大同開礦,的確是跟地方士紳起了一些矛盾,但有張鶴齡這個不怕事的主兒在,什麼械鬥之類的一套搞上去,地方士紳瞬間就沒那囂張氣焰了。 

 王守仁隨即發現,張周給他的這些公文中,就有地方上告張鶴齡與民爭利的內容。 

 這甩鍋能力……王守仁都要服。 

 王守仁道:“開礦,要多久才能見成效?” 

 “呵呵。”張周笑著,“伯安你這是沒去過礦場,不知道那邊的情況,現在四個大煤礦所產出的煤,除了要滿足於冶鐵需求,剩下還有大批的剩餘,今年大同、宣府、偏關等處的將士們過冬,不用擔心木炭和柴草不夠,一家發個幾百斤石炭,一點問題都沒有。” 

 “其實我也想多開幾個鐵礦,不然產那麼多煤,只用來燒,利用率還是太低了。” 

 對王守仁來說,這又是天書。 

 煤採回來,燒了取暖,不正是一種最大程度的利用? 

 可張周好像就沒把煤當成是百姓私用之物,至於張周在追求什麼,將來想完成什麼目標,他王守仁就算見地再廣博,也是沒法理解的。 

 …… 

 …… 

 張周沒有過多跟王守仁解釋如何治理行政的問題。 

 其實張周在當官上,也沒太多經驗。 

 他也很清楚,如果論在西北治理一方的能力,單純是要靠個人運作,他可能連王守仁和王瓊都不如,更別說是馬中錫這樣的老油子。 

 但他最大的能力,在於“創造”。 

 把不存在的東西發明出來,把埋在地下的東西給挖出來……有了創造就有了財富,甚至有了軍功等可以維繫將士信念的東西,再以這些東西來帶動西北的發展。 

 如果讓他按照馬中錫等人那種靠天吃飯的方式去經營,那他就要繳械投降。 

 很多事他沒去處理,在於他發現這其實就是西北邊政跟朝政的矛盾。 

 西北什麼都缺,以缺而帶來很多社會問題,朝廷沒法給,以至於社會問題沒法解決……所有的根源,甚至是地方上有殺人越貨的強盜,還有地方抗糧等事,都是在缺錢糧這一件事上起來的。 

 他到西北不過才三個月時間,一次秋收還沒經歷,就算經歷了他也帶不來更多的糧食,朝廷不劃撥,他自己也不會創造糧食。 

 那困局怎麼解決? 

 調兵平盜?將士們的口糧問題怎麼解決?勒緊褲腰帶去打仗?還是說旱災能給緩解一下? 

 皇帝看似支持他,但其實大明朝政更多是被文官所掌控,大明的財政他張周現在還沒法插一槓子進去,光靠他自己開幾個礦,能養活一兩萬人就不錯了,但西北邊政至少有幾百萬人靠這個吃飯,就算讓他現在去開屯田,想解決西北問題大概也要等個幾年之後。 

 張周落到了一個“穿越者陷阱”。 

 穿越者大概認為憑本事可以解決一切事務,但到了才發現困難重重。 

 並不是穿越者同化了土著,而是土著在用一些社會問題在同化他,逼著他放下身段去隨波逐流。 

 張周覺得,幸好自己意志夠堅強,也有足夠的執行力,還有足夠的信心,不然……在大明當個權貴,酒色財氣俱全,當個權臣或是勳貴享受一輩子的榮華富貴,好像也沒什麼不好。 

 只是改變時代的重擔,就落到別人頭上去了。 

 …… 

 …… 

 “明天走?” 

 張鶴齡聽說朝廷有調令過來,他也是一路小跑來找張周。 

 顯然西北這地方,他也呆夠了。 

 “是。”張周道,“明日過午之後再走,也不是赴本地官紳宴請,而是有些事還沒處置完。如果壽寧侯著急回京,可以先行一步。” 

 “不著急,咱一起走。”張鶴齡大概覺得,張周這是準備運從西北搜刮來的銀子。 

 張周點頭。 

 這次還真讓張鶴齡猜對了。 

 只是他帶回去的,不止是銀子,還有很多他來西北之後搗鼓出來的東西,要一併帶回京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