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三百六十三章 二人之下,萬人之上

  在場一群大臣又在議論紛紛。

  李心高氣傲,他做事容易過激,而且是充滿冒險主義精神的,在他看來,唐寅和樸元宗不足懼,真正對朝鮮有威脅的,是尚在遼東沒有合理理由進兵朝鮮的張周。

  李克墩道:“我主,應當以黃海道人馬阻礙樸元宗一行繼續南下,並將樸元宗逮捕,將其押送到漢陽受審。”

  旁邊有議事臺的人提醒道:“樸元宗雖有過錯,但其是出征建奴的功臣,是否應當於此時急忙徵調一萬五千兵馬,並再派出協助大明徵討女真?以防大明再借題發揮?”

  朝鮮到這會,都沒有籌備那一萬五千人。

  不是說他們不想,而是實在太麻煩……之前五千人馬出征之後,朝鮮君臣都認為是被大明給利用了,我們正遭災呢,五千兵馬出去兩三個月沒動靜,我們就當損失了一點人馬,換個安寧,還讓我們再出一萬五千人?當我麼愚蠢嗎?

  結果樸元宗和唐寅又帶著那五千人回來了,朝鮮也沒說要再組織人馬,反正他們覺得女真人的威脅已經解除了,大明又不會分給我們土地、城池和人口,那為什麼還要再浪費精力和物資呢?

  刑曹參議成希顏道:“此時應當派人去賄賂萊國公,送上厚禮,以換取大明對之前之事的寬宥,否則大明將可能會有理由出兵朝鮮。”

  李克墩怒道:“那就是要朝大明俯首稱臣嗎?”

  成希顏道:“大明本就是宗主國,既然萊國公並未親率兵馬入朝鮮,就說明事情還有商議餘地,難道諸位認為,我們有能力去阻礙萊國公的人馬?你們是要跟大明交惡嗎?”

  一群大臣站成兩派。

  一方主張和談,一方主張強硬。

  從士林派的角度來說,他們更願意去接近大明,和談之後換取雙方的和平。

  而勳臣一方反而是強硬的一邊,倒不是說他們真覺得有實力去跟大明硬碰硬打一仗,而是他們覺得大明不可能有精力去侵佔和治理朝鮮,也是因為他們更懂得李的心思,想切合李的思想去說事罷了。

  這叫迎合上意。

  ……

  ……

  朝議沒結果。

  李在之後便自作主張,單獨把李克墩和成俊叫到了內殿。

  “你們,都是孤所信任之人,現在樸元宗有犯上作亂的跡象,此人本不足慮,但其身邊有大明的使臣唐寅,之前你們應該見過他。現在我的意思,一邊要派人去給鎮守遼東的張周送禮,讓其不要對朝鮮發兵,請他再將唐寅召回大明,而另外則要派人,去把叛臣樸元宗拿下。”

  李算是雙管齊下。

  成俊道:“可是樸元宗的五千兵馬,是經歷過多壁城一戰的功勳將士,只怕要拿人不易。”

  李脾氣顯得陰晴不定,怒道:“你們是要抗命嗎?”

  “不敢。”成俊趕緊回頭看著李克墩。

  李克墩道:“黃海道節度使手上有兵馬兩萬,再加上臨時徵召的人馬,可以在其進入到京畿道之前,設伏將其擊敗。”

  李道:“擊敗不是問題,現在是要防止大明一方兵馬有損失,還是直接捉拿叛臣更有效。派出使臣去,將此人捉拿,至於大明的使臣可以讓他們到漢陽城來,不就是質問嗎?問完了,打發走,就當沒見到!”

  就算李再剛愎自用,也明白無法跟大明抗衡。

  他所提議的中心思想,就是一邊賄賂張周和唐寅,讓他們對朝鮮的態度軟化,同時派人去捉拿樸元宗,防止跟樸元宗的兵馬正面交鋒。

  不是李怕失敗,而是怕李牽動了唐寅親率的三百人馬……別看這三百人馬不多,但要是有損失,引起跟大明的糾紛,張周的大軍很可能就殺過來了。

  ……

  ……

  有李克墩牽頭,派人去往遼東,去賄賂張周,也是為了讓張周早些把李克均放回朝鮮。

  至於成俊則負責去捉拿樸元宗。

  此時在黃海道內。

  唐寅和樸元宗帶著五千兵馬……大明一方有三百人馬,朝鮮則仍舊是四千七百左右人馬……行進途中已非常不順。

  黃海道地方將領和官員給這路人馬的南下,製造了很多麻煩,雙方除了沒有擦槍走火之外,其實已跟戰時狀態差不多。

  也就在此時,成俊親自抵達了聯軍的軍營。

  他來見的,卻並不是樸元宗,而是來見唐寅的,點名是按照朝鮮國主李的要求,來給大明使節賠罪的。

  唐寅接見了成俊。

  成俊道:“唐使節,之前的相處還是愉快的,此番朝鮮對於女真也有出兵,即便兵馬數量不足,但用心以誠,何以要換來大明對叛逆的支持?如今我奉我主之命,前來將叛臣樸元宗拿下,與您一同前往漢陽城內,我主將會以上賓之禮接待。我主也應允,在事後不為難於叛臣樸元宗,將其交給大明,其家眷也可遷徙出外,或留在朝鮮,絕不加害。”

  李大概知道,現在樸元宗已是大明的“忠臣”。

  如果把樸元宗殺了,肯定會惹惱大明一方,所以名義上是來抓叛臣的,但其實就是做樣子給朝鮮國內的人看的,等事後還是會輕拿輕放,把樸元宗放給大明,甚至連樸元宗的家眷也不會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