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四百章 尋根之旅


張周八月十一乘船渡江抵達南京城。

 
這距離他來到大明已過去兩年……再回首……發現自己人生已發生了改變,就連到了南京之後的接待標準都不同了……

 
大明的國公,南京兵部尚書……

 
更深得皇帝的信任。

 
甚至在之前一場文臣內鬥中全身而退,或者說叫做大獲全勝。

 
由應天府府尹吳雄到渡頭來迎接他……還是曾經應天府的那位……張周看到吳雄紅著一張老臉,好似有多激動出現在自己面前時,心中那種感覺,就好像是強塞了這老小子一嘴的辣椒一樣……這老小子估計渾身都憋得難受,但就還是要擺出一副熱情相迎的笑臉。

 
在吳雄身側,還有南京兵部派來接待的人員,是南京兵部右侍郎潘蕃。

 
“見過萊國公。”

 
見到張周來,官府隨行的官員上前的有近二十人,一個個都是身著官服,將渡頭都給堵住,大概有一種有上差駕臨百姓就沒法正常生活的架勢。

 
周圍兵馬司和衙門的衙差很多,還有很多臨時調過來的巡江兵士將路都給擋住,但還是架不住不遠處百姓圍觀的熱情。

 
一般的官員來,搞這種架勢,百姓非罵街不可,但出身南京土生土長的“張半仙”榮歸故里,百姓非但沒有抱怨,還擠破頭想來湊個熱鬧,這就體現出張周在南京城民心中崇高的地位了。

 
沒辦法……我們南京出的牛逼人物,還是小人物崛起,絕對是勵志典範。

 
市井升斗小民簡直是把張周當偶像。

 
吳雄作為應天府尹,畢竟跟張周是認識的,他來迎接也符合他的身份和立場,這點倒也沒讓張周覺得意外,因為吳雄在歷史上於應天府尹的位子上幹得的確比較久,一直到弘治十七年,才被陸珩給取代。

 
而且有“發掘張周”、“共治痘瘡時疫”的功勞,吳雄屬於皇帝眼裡的能人,只是暫時還沒有將他從南京任上調走,那也因為,朝中傳統文官已經把吳雄這個頑固不化的老小子,打成張周派系的。

 
吳雄屬於啞巴吃黃連,明明當初瞧不上張周,卻因為跟張周認識,並一起“配藥”來治療痘瘡瘟疫,就被生生打成了張黨一員。

 
他現在屬於被強行綁到了張周這條船上。

 
“這位是南京兵部右侍郎潘蕃。”吳雄做了引介。

 
南京六部不設左侍郎,南京兵部尚書之下,就是右侍郎,於南京兵部尚書倪嶽被調京師為吏部尚書之後,南京兵部的事務都是由潘蕃來代理。

 
此人在中進士時,說是冒姓鍾,可能是過繼給別家,後來才恢復本姓為潘,至於具體是什麼原因,張周就不知道了,潘蕃往後歷任南京兵部右侍郎、南京刑部右侍郎,並在一年多之後取代了劉大夏總督兩廣軍務,因為一些遺留問題跟劉大夏交惡,再加上他後面得罪劉瑾,官場很不得志。

 
但此人好酒,晚年只能租別人的屋子住,常在花露之間喝酒,晚景淒涼。

 
張周笑著拱手打了招呼。

 
在別人看來,他身為南京兵部尚書,那屬於“位高權重”,來南京屬於來掌權的,但其實也有人覺得,以張周的身份地位完全不必要在南京做出什麼成績,他就是來南京官場鍍金,為方便回京當六部尚書的。

 
所以張周在見到這些南京同僚時,心情很平和。

 
可在外人看來,就有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高傲了。

 
……

 
……

 
吳雄本在應天府內為張周設下接風宴。

 
但張周以皇帝崇尚節儉為由,拒絕了吳雄的好意,先說明自己要找地方落榻,便是先去南京兵部交接,把人員都安頓好,會再去應天府一趟,名義上是要跟吳雄“一敘別情”。

 
等張周到應天府時,吳雄在招待張周時,禮數也是非常周全的,恨不能把應天府上下所有的官員都帶出來,好好給張周介紹一番,讓他們為張周所用。

 
“吳府尹,咱借一步說話。”

 
張周笑著做了邀請,隨後吳雄帶張周進到應天府的後堂,還把人都屏退。

 
吳雄道:“萊國公此番省親,想來應該是要先去拜過先人吧?南京地方早有士紳,為您張府重修宗祠,還特地重修了家譜,但先人長居之所卻不敢打擾,若是您要前去的話,只管先提前知會一聲,下官派人去給您安排,包管是風風光光。”

 
張周笑了笑。

 
上次見吳雄的時候,那張老臉還跟誰欠了他幾百兩銀子一樣,現在就如此熱情洋溢,倒讓張周不太適應。

 
在他印象裡,吳雄就應該屬於那種軟硬不吃的耿直之臣,隨時會跟人拍桌子瞪眼的,誰曾想現在見面卻成了這種言不由衷的馬屁小人了?!

 
張周嘆道:“祭拜先人什麼的,先往後放放,不著急。”

 
“什麼?不急?您……”

 
吳雄一聽,這不對啊。

 
大明最崇尚孝義禮法,你一個考中進士之後,靠軍功累加獲得國公爵位,回鄉省親不應該第一件事就是把祭拜的事給佈置好,體現出你比別人更懂得孝道?

 
張周道:“有皇命在身,要先完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