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四百零三章 不容有失

 
而且從皇帝瞅向眾大臣的目光中,李東陽能感受到一種“促狹”。

 
或者說,皇帝在嘲笑他們。

 
看看你們,以前從來不支持朕主動出兵的計劃,現在再聽聽你們說的是什麼?居然還主動出兵草原,打算以此來逼巴圖蒙克撤兵?這就忘了是誰,在秉寬有出兵意向時,就說他輕兵冒進了?

 
到底是誰不懂兵?

 
朱祐樘見連李東陽都不答,便道:“朕也從兵部處獲悉,如今寧夏要出動足夠的人馬,正面交鋒將韃靼小王子的人馬擊退,是有些困難的。但困難不代表不做……朕也降低要求,只要不固守,哪怕是迂迴作戰,無論是用如何的奇謀,就真的是幾方出兵配合,或是圍魏救趙,能正面禦敵將其趕走,朕就會記他的功勞。”

 
通政使元守直道:“陛下,如今固守寧夏各城塞,方是上策!”

 
朱祐樘聲音提了八度,怒喝道:“那意思是說,寧夏各處的秋糧就拱手讓給韃靼小王子?城塞之外的人畜、財貨就不理了嗎?秉寬用兩年所積攢下來的邊戰優勢,也要因為你們的退縮而蕩然無存嗎?”

 
一連咄咄逼人的反問,別說是元守直沒法招架,現場絕大多數大臣,都感覺到肩膀上的重擔壓得喘不過氣。

 
“從朕第一次跟秉寬商談軍機,他就跟朕說過,不要以為弘治十年之前,韃靼人很少犯境,就以為韃靼人會安分守己。恰恰這是他們的隱忍。”

 
“在弘治十一年之後,北方各處旱災不斷,草原韃靼小王子巴圖蒙克趁勢崛起,他已吞併瓦剌等不少的部族,那些在夾縫中的部族已難以求存,如此境形之下,如果大明仍舊以守勢來應對來犯之敵,那隻會令敵寇變本加厲。”

 
“待到將來韃靼小王子真能將草原一統,再與大明開戰,九邊各處將處處是烽火。”

 
“這些事,朕不想與爾等探討,如果你們認為秉寬是在危言聳聽,那你們就看看如今邊關的形勢,可有因為大明的隱忍而有任何的變化?只有那些主動出擊,大獲全勝的地方,韃靼人才少有涉足,這難道還不說明問題嗎?”

 
朱祐樘現在也是硬氣了。

 
屠滽、徐瓊、白昂三個尚書已退,還少了個左都御史閔珪,朝中能跟皇權叫板的大臣越來越少,張周帶來的軍事威懾力愈發有成效。

 
也讓他這個一向主張以孝義治國的皇帝,終於可以敞開心扉提武功上的建樹了。

 
在眾大臣面前,他也好像是揚眉吐氣。

 
“諸位卿家,回去之後仔細思量吧,有好的方略,只管跟朕提,朕對爾等會一視同仁。”朱祐樘似也不想再往下聽了,一擺手,“退朝!”

 
……

 
……

 
朝堂上本還有很多議題,但朱祐樘不喜歡聽了,那就直接跳過。

 
眼不見心為靜。

 
回去跟愛妃團聚一下,抱抱剛出生的兒子,享受一下天倫之樂不好嗎?

 
可大臣這邊,又跟打翻醋罈子一樣,朝議結束之後,一堆人心情又不忿了,這次他們的目標沒有對準內閣三人,而是把矛頭直指“尸位素餐”的馬文升。

 
“馬尚書,您當初也算是西北的名帥,調兵遣將不在話下,如今就要看著宵小於朝中生事,而置若罔聞嗎?”

 
“大明軍政之事,不該仰仗於一信口雌黃的方士!”

 
眾大臣的話,多少會有些偏激,但文臣就是這樣,什麼家國大事的,都不如黨派之爭來得實在。

 
換個皇帝或者換個國號,照樣當大臣,照樣還是拿忠君愛國那一套來打壓政敵,沒什麼本質區別,什麼奔赴國難的,那都是傳說中的故事。

 
謝遷走上前,笑著擺擺手道:“諸位不必激動,此戰其實陛下早有定策,兵部也早就有完備的計劃,諸位還是不要揣測了。寧夏之戰再著緊,也影響不到京畿安穩。”

 
“謝閣老,這話就不對了,寧夏之地關乎到關中等處的安穩,關中一向乃是大明北方的產量之區,只有關中安中原才安,這道理你不懂?”

 
謝遷笑道:“這話說來無意義,要不諸位請旨,讓陛下把萊國公給召回來?”

 
提到這個,眾大臣又都不說話了。

 
對張周意見是很大,但現在皇帝認為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把張周或是張周的人調去寧夏。

 
謝遷的意思是。

 
既然你們這麼激動,那就把張秉寬調回來,無論成敗責任由他來背……這總符合你們意願了吧?

 
周經道:“大明年前或就寧夏這一戰,諸位還是消停一下吧。也讓陛下和朝中各部,跟地方商議好調動錢糧之事。”

 
“對對。”

 
馬上有溫和派的人出來緩和各方矛盾。

 
有人道:“那個楊一清真的能行嗎?寧夏讓他領兵,何不派軍中名宿前去?哪怕讓秦老制臺出兵也好。”

 
“還是別了。”謝遷道,“如此安排,必定是有深意的。保三邊安穩,陛下用心比誰都著急,陛下也必定會有合理的安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