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四百二十三章 朝堂不可承受之重


奉天殿,朝議。

 
文臣和武勳在到來之前,就隱約聽到一些風聲,得知如今寧夏的圍似乎是解了,而一切的根源都在於韃靼人突然撤兵這件事上。

 
如楊一清對時局的臆斷相似,大臣也並不認為是王守仁的六千兵馬在草原上有了什麼大作為,而很可能是韃靼人搶劫完了,到了要收手歸山的時候了,如果說要跟王守仁有一定關係的話,那必定是韃靼人在回兵的同時捎帶手把王守仁這個扎進肉裡的刺給拔出。

 
也就是說。

 
王守仁和他的六千兵馬,情勢不容樂觀。

 
朝議開始。

 
朱祐樘上來就讓李榮出面,宣讀了幾份有關西北各處的奏報,提到了韃靼人撤兵的消息,並且還宣讀了有關東邊薊州鎮有關朵顏三衛北遷的消息。

 
就差明著跟大臣說,朕認為是王守仁的驍勇善戰,逼著韃靼人不得不撤退,甚至連朵顏三衛的餘部都不敢再靠近大明邊陲了。

 
李榮因為年老,資歷還深,他說話的語速很慢,但字句鏗鏘有力,把朱祐樘要表達的內容,用略帶起伏的語調便給表達清楚……總的來說,皇帝想要重點標註和“敲黑板”的內容,他都能做到聲音高昂,而那些不重要的奏報則可以一筆帶過。

 
老傢伙就是有資歷,等李榮說完,即便皇帝還什麼話都沒說,所有大臣都知道了皇帝的意思。

 
最後李榮總結道:“今晨陛下已下旨於宣府、大同、延綏、寧夏和甘肅等處,遣可用之兵卒,佐以天火藥、遠炮,出擊草原,以撼草原之勢震國朝之威。”

 
等李榮說完,回頭給朱祐樘恭敬行禮之後,才退回去。

 
這就跟蕭敬等人出來說事不同,他們都是說完了便恭恭敬敬退下,而李榮好像更在意對皇帝表達他的恭謹和謙卑,雖然看上去這種表現有點刻意,而朱祐樘似乎又不是那種特別拘泥於禮數的人,換了以往會呈現出李榮此舉的多餘。

 
但於現在皇帝跟臣子之間關係鬧得有點僵的時候,他的此舉就呈現出他跟皇帝的親密,跟蕭敬等人就展示出隔閡了。

 
“諸位卿家,你們有意見嗎?”

 
朱祐樘先是等了等,發現沒大臣出來反對,他反倒不習慣,主動問了一句。

 
因為在朱祐樘看來,以前朕但凡是有個什麼調兵遣將的用意,你們必定會跳出來反對,要不用勞民傷財當幌子,要麼以“沒有困難也要製造困難總之不能讓陛下您胡作非為”為突破口,總能找出反駁西北主動用兵出擊的理由。

 
出奇的。

 
在皇帝發問之後,大臣還是沒有出來反對的。

 
倒不是說他們不想反對,以朝中主流文臣武勳的意見,西北保持守勢便可以了,主動出擊那是給自己找麻煩。

 
他們這次之所以不出來反對,是覺得……反對也沒啥大意義。

 
陛下您不都決定了嗎?

 
您的決定,是建立在韃靼撤兵兩三天後,各處總結了,再花個四五天快馬送到京師,您的旨意再花個四五天傳到西北各處,遠的可能四五天還送不到……然後各處再花個幾天籌備兵馬,再殺出去……

 
十天。

 
保守估計了已經是。

 
就問陛下您,韃靼撤兵都十天之後,再出兵草原,能撼動誰?又能追擊到誰?

 
這所謂的出兵,也好像成了畫蛇添足。

 
朱祐樘道:“看來諸位卿家並無異議,那朕的旨意便不更變了,在這之前以朕所知,只有偏頭關的王瓊,已奉朕的旨意,提前派兵進駐東河套之地,另外還有蒙郭勒津部歸降的部族頭領火篩,上奏請示以兵馬與韃靼小王子作戰。”

 
大臣一聽有點懵逼。

 
啥?

 
王瓊出兵我們能理解,火篩這貨居然還在這時候找存在感?這場戰事他沒隔岸觀火就算了,居然還主動上奏,說要跟大明站在一道?

 
火篩是何居心?

 
禮部尚書周經走出來道:“陛下,狄夷頭領的話,不可信。”

 
朱祐樘道:“朕自然知曉火篩不可信,但他既已上奏,朕為了表態,還是要成全他一片‘盡忠’之心的。為今之計,是要確保新建伯奇襲韃靼後方的人馬,能順利撤回關內,諸位卿家對此有何良策?”

 
周經看了看馬文升一邊,自己退回去。

 
大概的意思是,馬尚書,該你出來獻計獻策了。

 
馬文升也知道這件事非自己上不可,因為內閣那邊今天明顯想裝啞巴,他很清楚內閣三隻老狐狸的性格,不出結果的關鍵時候,好像沒必要出來挑頭,讓他們這些執行層的六部首腦出來表態便可。

 
馬文升舉起笏板,語氣不像以前那麼平穩,倒顯得有幾分捉急道:“啟稟陛下,老臣認為,新建伯所部入韃靼腹地之後,或最容易陷入重圍,為今之計是要找到其兵馬所在,提供馳援的同時,或可派人持節去與韃靼人宣旨。”

 
馳援?

 
往哪馳?

 
我們連王守仁所部在哪都不知道,陛下您居然問我們對於馳援他有什麼良策?有點捨本逐末啊。

 
至於所謂的派人持節,有派人去跟韃靼人斡旋的意思,我們各路人馬出擊草原,要換取大明不出擊,你們就乖乖讓開一條口子,讓王守仁能帶他的六千兵馬……或者現在也不知道剩下多少人馬,總之讓他們能回到大明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