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四百二十八章 全面妥協的前兆

 乾清宮,上聽處會議。 

 李榮作為司禮監首席秉筆太監,也正式成為上聽處的一員,李東陽、馬文升、張懋三人的身份不變,只是這次上聽處增加了戶部尚書周經。 

 一看就知道,皇帝要藉著打勝仗這件事,往西北調遣軍糧物資等,其實也是等於跟朝臣表明,這上聽處的成員不像內閣一樣一干就是一輩子,隨時都可以變更,總的來說……其看朕的心情,朕讓誰進誰就進。 

 如果說內閣一直是作為皇帝顧問存在的,可到明朝中葉之後,內閣的實權加大,而在顧問職責上無法令皇帝做到滿意。 

 內閣只顧著去執領文官提起了,不是宰相也以文臣領袖自居,顯然內閣沒有上聽處來得通暢和便利。 

 “……秉寬最近一年,少有在京師,其實有關鐵騎和火藥等事的調度,朕心中並無定數,倒是朕認為,應該於宣府和大同等處再貯存一批軍糧和鐵器,不必要把所有錢糧等事都放在太倉。” 

 朱祐樘話中隱約的意思,就是在西北設立小朝廷。 

 什麼事都以戶部和太倉來調度,使得西北在治軍上處處被動,西北有什麼需要都要跟朝廷申請,皇帝每次都要跟大臣扯皮,缺的時候多,都說是回頭要補足,但錢糧調度這種事,連朝廷都知道各處是有虧空的,根本無法補齊。 

 李東陽道:“陛下,宣府錢糧本已足數夠用,無須再另行增加。” 

 朱祐樘冷冷道:“朕知道,過個冬是夠用的,但最近幾年,西北屯田多有荒廢,先前朕提過多次,不能以銀折色之法而完全取代糧開中,朕讓秉寬南下,其實也有查看南京戶部存糧,調查運河河道和運送等事,為將來西北用度制定一個妥善的方案。” 

 周經道:“陛下,戶部錢糧調度,涉及到應天府和江南等處的,不該由兵部來插手過問。” 

 朱祐樘反問道:“秉寬名義上是南兵部尚書,但實際上他的作用,你們不清楚嗎?為了西北軍務,朕令他考察一番,也全然是為邊政順心順利,朕可不是全為了私心。” 

 不全為私心,說明還是有私心的,這點皇帝自己都承認了。 

 “朕已派人去西山考察過,那邊的冶鐵非常順利,據說永平府所開的鐵礦,已經堆滿了礦場,因為人手的缺乏,開出來的煤礦和鐵礦無法得到實際的利用,朕之前調往薊州的一萬兵馬,就地派往永平府,協助礦上的事務。” 

 朱祐樘的話,多少讓在場幾個上聽處成員聽不懂。 

 李榮請示道:“陛下,可是讓京營一萬將士,給幫忙調運礦石和生鐵?” 

 朱祐樘道:“那都是小事,以後這一萬人,就歸礦上調遣了。” 

 “可是陛下。”李東陽心思敏銳,馬上聽出皇帝這是又要整活,他馬上反對,“京營佔役之事本就諸多弊端,若是京營將士無法歸營,其本職差事將無法完成,心生懈怠只怕會令京師戍衛出現缺漏。” 

 朱祐樘眯起眼道:“朕怎麼覺得,把鐵都鑄成炮,把礦都磨成火藥粉,對於京師的戍衛更加有利呢?大明什麼時候只是靠這一萬兵馬來戍衛京師了?若西北軍政出了狀況,京城隨時都會陷入危局,到底孰輕孰重,諸位卿家還用朕來解釋嗎?” 

 李東陽心中那叫一個無奈。 

 以前皇帝就算有個性,但至少也還是按照文臣所制定的規則在進行,從來不破壞規則。 

 但現在看來,皇帝好像就沒打算再遵守以往的規則,甚至以“標新立異”為榮,沒事就整點花活,先是準允張周開礦,現在又要調一萬京營將士協同開礦。 

 那不等於說,這一萬將士成了張周的家兵? 

 周經道:“陛下,萊國公開礦之初,陛下有言在先,礦上之事務由其親自負責,調遣人手等朝廷皆都不問,甚至以戶部錢糧採辦其所造之石炭、鐵器,如今以京營將士歸其調用,卻不知這礦上之事該納入朝廷所轄,還是……” 

 “朕金口玉言,你們是想讓朕食言嗎?”朱祐樘道。 

 這下不但周經無語,周圍幾人,連李榮和張懋兩個看似隔岸觀火的,都有點聽不下去了。 

 公器私用,的確是弘治帝的專長,以前京營佔役,京營士兵就專門幹一些苦差事,給修宮殿廟宇的,簡直是把京營士兵當免費勞動力,哪有需要就把人派到哪去。 

 現在更直接。 

 京營士兵不再給朝廷打工了,也不是單純給皇室打工,直接給“私人”去打工了,而背後的老闆就是開礦的張周。 

 朱祐樘道:“朕知道你們在想什麼,你們覺得,這礦是秉寬的,他開礦所得,又未完全交給朝廷,但你們難道忘了他先前折色俸鈔的事情了嗎?最近一年,你們的俸祿有虧欠過嗎?這還不全都是靠礦場產出所得?” 

 皇帝的意思是,秉寬都在替朕給你們發工資了,你們怎麼還這麼不理解他呢? 

 “除了秉寬之外,還有誰懂得冶鐵?還有誰懂得鑄炮?你們能造出更遠,更有威力,或是更輕便更有實戰效用的火炮、火銃?朕把此差事交給他,實在是無人能擔當,如今非但是京師官員,連各地的地方官,都承蒙礦稅的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