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四百二十八章 全面妥協的前兆

 李東陽回頭看一眼道:“那於喬你說,陛下派張秉寬去江南,主意圖是什麼?” 

 “呃……” 

 謝遷琢磨了一下,問道,“栽培太子?” 

 這回答,多少讓李東陽有點無語。 

 如果說朝中普通大臣,還認為是張周拐跑了朱厚照,他們這些當閣臣的,怎會不知道太子其實是“離家出走”? 

 而且就算朱祐樘再信任張周,也不可能讓張周帶著太子去一趟江南,還把陪太子出去遊玩歷練,作為張周南下的主要目的。 

 “或者,張秉寬離京南下,就是為了躲災異,想從災異之事上佔個先,讓陛下有理由讓我等不再以災異之事攻訐於他,實在不必要多想。”謝遷道。 

 李東陽道:“說起來,前幾日我倒是得知個消息,說是提督東廠的楊鵬,多番派人前往江西。” 

 劉健道:“賓之你可有思慮過是為何?” 

 “或跟寧藩有關。”李東陽道,“寧藩過去數十年,心不安分,多番提請恢復護衛之事而不得,寧藩之野心昭然若揭,陛下一直未有理由對其出手。且大明宗藩之事尾大不掉,陛下或有意讓張秉寬處置此事。” 

 劉健搖搖頭道:“陛下明知張秉寬朝中得罪人太多,照理說,不會讓他去碰這種事。” 

 謝遷笑道:“那還是造船吧,看上去,更合理一些。” 

 猜不到張周去南京是幹嘛的,那就往直接了當的方向去想。 

 劉健問道:“陛下是否已下旨,召他回京?” 

 李東陽搖頭道:“因陛下並未給他回京之後的差事做定案,就算是召他回來,也或在暗中進行。不過照理說陛下已於朝上放出口風,便會立即派人前去。” 

 劉健道:“張秉寬南下的目的,未曾想清楚,那陛下此番召他回來,又是為何?” 

 一時間,李東陽和謝遷都被問蒙了。 

 如果說張周南下有其任務,在沒完成的情況下,皇帝有必要這麼著急把張周召還?只是因為皇帝覺得少不了張周這個謀士,非要急著見? 

 劉健繼續道:“南京兵部尚書的差事,陛下也未說要交給何人,難道此差事,陛下會放還給張秉寬身邊之外的人?” 

 “你是說。”李東陽道,“陛下會在張秉寬身邊人中,挑選下一任南京兵部尚書的人選?” 

 劉健道:“並不一定是現有的人,但推薦的事,必定是張秉寬一力促成,但他究竟要推薦誰,你們心裡有數嗎?” 

 這又把李東陽和謝遷給問住。 

 皇帝先讓張周去當南京兵部尚書,把倪嶽給取代了,顯得“合情合理”,畢竟倪嶽是“高升”吏部尚書,而張周在大明軍中的聲望很高,且張周被派往南下,完全符合傳統京官的利益。 

 可隨即倪嶽被勒令致仕,張周被調回…… 

 這就會讓劉健覺得。 

 皇帝這是用一個迂迴反打,把南京兵部尚書的位子給拿過來,交給張周了。 

 張周走了,他推薦個人上來,把南京兵部尚書給佔了,張周就等於是佔據了江南半壁江山的軍政大權了。 

 謝遷苦笑道:“會是誰?唐伯虎嗎?還是王德華?總不會是王伯安吧?兩個新科進士,一躍做大明尚書?南北兩京兩兵部尚書?劉中堂啊,您會不會太多心了?” 

 李東陽慨嘆道:“是否陛下刻意而為,尚且不知。但在草原平靖之前,大明從兵部到都督府,再到西北各處的督撫,怕是陛下已不可能再信張秉寬之外的人了。” 

 這話說得讓謝遷唉聲嘆氣。 

 李東陽並沒有在哀怨。 

 只是說出個事實。 

 既然皇帝是鐵了心要平草原,肯定是要把相關配套的差事完成,張周當兵部尚書,南京兵部尚書肯定也會用張周認為能穩定一隅的人,畢竟大明在平北方時,南方的安定同樣重要,要防止有人趁機作亂。 

 至於西北從三邊總制到宣大總制,再到薊州、遼東等處,也必定會逐漸換上張周的人。 

 但究竟是誰,就不好說了。 

 李東陽道:“張秉寬這兩年用人,有些不按舊理,但每次舉薦所用之人,都能獨當一面。反而是之後用到寧夏巡撫楊應寧,卻未曾取得效果,既不是楊應寧能力不足我等看走眼,也不是朝中未曾配合。” 

 “那是為何?”謝遷急切問道。 

 李東陽皺眉道:“是因為陛下對於西北軍政的期許,非張秉寬所舉薦出來的人,不能深諳其中之道。就如同寧夏這一戰,沒有王伯安的奇襲草原之舉,光靠楊應寧於寧夏出兵,會有何成效?” 

 謝遷道:“或還真並非如此,你們猜,若是把楊應寧換成王伯安,結果會不會大相徑庭?” 

 劉健抬手打斷二人的對話道:“不要為未有之事做無端揣測,西北大捷,對大明來說是定國安邦的善舉。西北的事,走一步看一步吧。” 

 潛臺詞就是在提醒李東陽和謝遷。 

 咱打不過張周,還是妥協吧。 

 讓那小子上位,他愛咋咋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