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四百九十二章 “賢”內助

  李榮道:“陛下對於造船的事,並不太熱心,張先生若是以此來跟陛下提請的話,要先估量此事的結果。當然若是先生開口,陛下必定會全力為您爭取的。”

  李榮是聰明人,他在提醒張周,造船這件事不應當作為目前首要任務。

  還是先把西北的事搞定再說。

  但皇帝畢竟是向著張週一邊的,只要張周有心繼續造船,那朱祐樘肯定會站在張周這邊。

  張周笑道:“造船的事,不著急。”

  “呵呵。”李榮笑了笑。

  他也在琢磨,張周在這件事上的立場如何,照理說開船廠這件事,甚至是設立渤海巡撫這件事,都是張周提議的,皇帝也照做了,現在花了那麼多銀子,總不能半途而廢吧?

  但李榮只說自己該說的話,隨後便不作聲,與張週一起到乾清宮內。

  卻見除了朱祐樘之外,也只有蕭敬在等候。

  “秉寬,過來看看,有新的戰報傳來,是寧夏巡撫楊一清上奏的,他在出兵之前跟朕上奏,說是無論如何也要跟韃靼人拼死一戰,算是他給朕所立的軍令狀。”

  朱祐樘本來很擔心各方都推諉不戰,卻不知楊一清在進兵石溝城之前,就先給皇帝上奏,表明他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

  “一切都如此你所料啊,朕之前還沒覺得,這位楊卿家如此有擔當,比保國公好太多了。”

  朱祐樘很高興。

  張周道:“若是寧夏本地兵馬能帶動這一戰,其餘幾路人馬則非上不可。但還需要助力,畢竟寧夏之前跟朝廷申報,說是在花馬池一戰中,炮彈和天火藥耗費甚多,需要再行補充。”

  朱祐樘道:“這總不會影響到戰局發展吧?”

  本來還在慶幸,現在皇帝又有點擔心了。

  “陛下不必擔心。”張周道,“狹路相逢,在於一個勇字,韃靼人在經歷了花馬池一戰的兵敗之後,本身士氣便不高。此戰沒有不勝的道理。”

  “那就好,那就好。”朱祐樘覺得張周能掐會算。

  既然張周說會贏,他就信。

  朱祐樘道:“秉寬啊,造船的事……今天朕沒多說,是看伱好似是有自己的計劃,你跟朕說說,就算那些臣子不同意,朕也會下旨調撥錢糧。”

  張周道:“陛下,您莫非忘了,如今大明的船隊已經往東跨海而去,相信一切順利的話,再用不了兩個月,船隊就能回來。等他們帶回了臣想要的東西,那朝中臣僚相信就會轉移立場了。”

  “果真如此?”朱祐樘笑而問道。

  張周點頭道:“至於開銷太大,臣也認為是如此,不過造船的大頭已經過去,臣的意見,是先叫停目前所造的船隻,畢竟靖海之事可以先暫緩。服役的民夫可以先回鄉,甚至可以先將唐寅調回京師。”

  “啊?”朱祐樘稍微吃驚了一下。

  別說是朱祐樘,連一旁的李榮和蕭敬也沒聽明白。

  你等結果是可以的,但現在就把這件事表面給叫停……這是圖什麼?

  張周道:“臣的意思,在此事上,可以先順著朝臣的意思,等出海的船隊回來之後,或者是海盜開始猖獗時,朝中大臣自然會提議此事重開,至於鹽場的產出,臣認為可以先存起來,等重開的時候再用。”

  誰說我張某人一定要跟那些大臣對著幹的?

  現在你們覺得沒必要,等回頭你們發現真香的時候,會厚著臉皮跟皇帝提出重新開始的,而且到時候跟你們要銀子也是要多少有多少。

  還真以為每件事都要求你們?

  朱祐樘想了想,便好似明白了其中的訣竅,他道:“也是,當初開煤窯和鐵窯的時候,朝中大臣也是諸多反對,但現在若是朕讓秉寬你把這些礦窯都給停了,他們還不跟朕急眼才怪。他們還是太功利了,只看到了付出,沒看到回報,目光短淺啊。”

  一旁的蕭敬聽了非常慶幸。

  好在先前替張周和唐寅說了兩句,雖然也是不情願的,甚至是推波助瀾想造成張周跟大臣之間的矛盾。

  但現在就起到正面效果了,至少讓皇帝覺得他是“忠臣”,是一條心的。

  ……

  ……

  皇宮,清寧宮內。

  周太后端坐在自己的搖椅上,搖椅是改裝過的,還是特別從張周那邊“訂製”回來的,正是周太后享受自在的時候,卻是旁邊有個“不識趣”的女人一直在囉嗦叫苦,讓她不厭其煩。

  “……太皇太后可要給做主,別人隨軍,都是跟著混個資歷便可,可到了我家這邊,就讓出徵打頭陣,這要是出個三長兩短的,是要讓我改嫁嗎?”

  來人正是永康公主。

  她是聽說朱暉把自家駙馬派去石溝城前線,知道這件事非常兇險,特地來找周太后訴苦的。

  周太后閉上眼,顯得心不在焉道:“去前線還不好?旁人想去都去不了呢。”

  永康公主道:“聽說太皇太后家裡也有兩位跟著一起隨軍的,可是一起被派去了前線?”

  “嗯?”

  周太后一怔,隨即睜開眼望著一旁的姜呂,意思很明顯,你給說說。

  姜呂道:“回太皇太后、長公主,是這樣,周家的兩位……雖然都隨軍,也都身負重任,領兵在外歷練,聽說此番還隨在後軍之中,負責刺探敵情,不過在先鋒官這種職位上,卻沒有爭取到。”

  永康一聽,去送死的差事還用爭取?

  如果都爭取的話,那朱暉自己怎麼不帶著中軍上?讓別人上?

  姜呂看了周太后一眼,補充道:“聽說此番領兵為先鋒的有兩路,崔駙馬跟的是襄城伯那一路,可都是精兵啊,襄城伯曾經乃是威寧侯所信任的部將,此番也是很有機會建功立業的。”

  “孩子啊,聽到了嗎?懋仁他不會有事的。”周太后道,“都是皇親國戚,不過是隨軍走個過場,怎會讓他們身處險地呢?”

  永康道:“可孫臣聽說,英國公的孫子張侖,也是隨軍出去的,結果身受重傷,已經傳信回京師,說都給他安置了地方靜養,若是不慎連命都保不住。”

  “這都聽誰說的?英國公家的孫子……多大了?”周太后有些生氣道,“他們是勳臣之家,是負責保家衛國的,跟大明的皇親國戚能比啊?你怎麼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