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四百九十五章 反將一軍

  “呵呵。”馬文升笑了笑。

  他還瞄著劉健,像是在問詢,你們內閣現在對於一些事,也達不成統一意見了嗎?

  劉健道:“既然地方已多番就開礦之事上奏,提出弊端,那也是該在朝上說說了。眼看夏糧將要徵繳,以目前推算,今年災情沒去年多,但夏糧卻要減收不少,也是時候該讓更多的百姓歸於農桑之事,西山聚攏的人也過多,徭役也該回歸於正途。”

  顯然劉健也覺得張周開礦有點亂了大明的國本。

  把一群農民改造成為“工人”,甚至把大明本來用在城防建設等事上的徭役,用在了不切實際的開礦和造火炮等事上。

  要限制朱祐樘和張周的軍事為先的政策,還是要從資源上入手,讓你們沒東西來折騰,那不就一切歸於我們的控制,重新回到我們所認為的“正軌”中來?

  ……

  ……

  眾大臣入宮。

  而張周卻沒來,雖然商議好了,要一起來參加這次的朝議,享受勝利的榮光。

  但張周也沒說一定要準時前來,他成為整個大明朝堂體系中,唯一一個可以遲到的人……而且遲到得理直氣壯。

  不為別的……他就是不能一切都遵紀守法,如果他跟文臣一樣,是個守規矩的文臣,一切都循規蹈矩的,文臣找不到這種小的錯漏來攻擊他,那就會拿大事來攻擊他。

  這就叫賣個破綻。

  且他不入朝是皇帝特許的,來得遲到,被鴻臚寺的人指摘,他也沒什麼,大不了就罰個俸祿什麼的,事實上皇帝也從來不以此來懲罰他,反而還會覺得他勞苦功高,每天為朝廷做那麼多事,是大明最忙的人。

  等張周到宮門口時,官員早就已經進去,把立在午門前等候的李榮給急得要命。

  “先生,您可算來了,可別因為您遲來,耽誤了朝堂大事。”李榮回頭望著早已不見影的人群,卻還在催促著。

  張周道:“起來晚了一些,也是為應付陛下的召見,詳細研究一下韃靼人可能撤走的路線,以及提前做好一些預案。若是韃靼人繼續擾邊的話,也要提前防備不是?”

  “您真是有心了。”李榮可不管那麼多,趕緊帶著張周往門裡走,都已經不是趨步了,簡直是一路小跑。

  本來李榮就上了年歲,還沒小跑幾步,就已經氣喘吁吁的。

  往前走了一段,李榮也的確疲累了,放緩了一些腳步,提醒道:“張先生,咱家提醒您一句,最近有對您開礦之事有異議的,估摸著今日就有人會在朝上舊事重提。不過想來今日有奏捷之事,會把這件事給壓下去。”

  “嗯。”張周點頭。

  相比於什麼開礦不開礦的,當天最受人關注的,肯定是石溝城一戰的戰果。

  但這件事皇帝壓得很死,到現在朝臣大概還不知道結果。

  李榮感慨道:“開礦之事,為的是能富民強軍,咱家也沒明白過來,他們為何要反對呢?先生真是做了好事,也被他人誤解,這件事……陛下,還有咱家,是充分理解您的。”

  這就體現出李榮站隊的手段。

  不遺餘力告訴張周,咱是一夥的,只要我一天掌權,我就會幫你把開礦的腌臢事解決,你就放心把這些事交給我。

  你看,我作為東廠廠公,有什麼事知曉之後,提前都通知你,還跟你商議怎麼對付,甚至會幫你暗中解決一些找麻煩的人,就問你我誠心不誠心?

  你用我,還是用誰?

  張周道:“別說李公公理解不了,我也理解不了啊。”

  嘴上這麼說,但張周心裡卻在想,這世上理解不了的事情多了,所謂的傳統和刻板偏見,那還真不是我一個人所能改變的。

  幾百年下去,估計都沒法改變的事情。

  開礦這種事好不好……最好問問以後的那位萬曆皇帝,在他最有感觸。

  ……

  ……

  奉天殿內。

  朝議開始,而張周是最後一個到來的,張周才剛站定,朱祐樘就邁著輕快的步伐到來。

  朝上禮數結束之後,朱祐樘已經迫不及待要把西北捷報的好消息公之於眾了,而朝臣這邊,由工科給事中等人所準備的提請改礦稅等事,已經是箭在弦上。

  朱祐樘到底還是佔據了主動,一擺手,讓蕭敬出來宣佈了好消息。

  “寧夏剛奏捷了。”

  蕭敬上來就給這件事定性。

  奏捷……

  打了勝仗,這是最關鍵的,至於勝果如何,聽我給你們慢慢道來,如果有旁的事情要上奏的,請靠邊站。

  果然,在場瞬間沒了聲響。

  蕭敬這才將楊一清等人的上奏,詳細於眾人面前宣讀,而石溝城一戰的“兇險”,也讓在場官員始料不及,而蕭敬眼下為了體現出跟張周是一條心的,也是有皇帝的特別囑咐,還特別提出石溝城的戰略重要意義,其實是張周早就示警過的。

  而這點,在楊一清等人的上奏中,顯然沒體現出來。

  等蕭敬讀完了楊一清的那份,朱祐樘接過話茬道:“花馬池、石溝驛,兩戰連捷,斬狄夷首級兩千餘,是乃少有的大捷。一切都都不在朕本來的預料之內……本來朕還以為,這一切都會發生在河套之地。”

  這話針對性很強,就差直接把朱暉的名字點出來,然後指著鼻子罵。

  劉健道:“寧夏巡撫楊一清,居功至偉。”

  朱祐樘點頭道:“說起來,楊卿家的確是有功,但更大的功勞,應該是在秉寬身上,這一切都是在他的算無遺策中完成的,劉閣老以為呢?”

  這次不直接問在場所有官員,而點名問劉健。

  劉健拱拱手,沒正面回答這問題。

  其實也是不好回答。

  “朕思前想後,西北軍務之事,還有諸多可以改進之處,尤其是要淘汰冗員和積弊,朕準備於年底之前,由兵部牽頭,來完成此事,諸位卿家可有意見啊?”

  這次是問所有人。

  但好似是最後通牒一樣,反將文臣一軍,根本不給商量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