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五百零二章 外門見客

  連蔣蘋渝都忍不住催促道:“老爺,外面的李公公和安邊侯都已經等急了,您為何還這般……不急不忙呢?”

  張周道:“人倫大事,不比他們那點事重要嗎?”

  蔣蘋渝費解道:“安邊侯與老爺關係匪淺,他可以等,只怕李公公等不了,說是宮裡出來,為的是天家的事而來。”

  “呵呵。”

  張周不以為然,笑著道,“冷落天家的使節,看起來是無禮的,甚至會遭人恨。但以我如今的身份地位,如果一切都循規蹈矩,只怕這朝野之上也無我立足之地。”

  蔣蘋渝道:“老爺是故意讓他們心有芥蒂?”

  張周這才從床榻上下來,稍微整理了一下前襟,道:“宮裡人,所行之事一切都是以陛下的意念為先,如果我事事順著捧著,一有什麼事來,我就要恭敬相迎以禮相待,那我跟朝野之中的大臣有何區別?”

  蔣蘋渝急忙道:“婦人之見,老爺不必往心裡去。”

  “沒事。”張周道,“幫我把外衣拿過來……算了,換一件薄的,天開始熱起來了,最近乍暖還寒的,也多注意身體。”

  蔣蘋渝也趕緊披上衣服去幫張周整理衣衫。

  張周張開雙臂,享受著身為古代大老爺的尊享,悠然自得道:“主次還是要分清的,在陛下眼中,我可是大忙人,無須隨叫隨到,還有就是跟朝中大臣不同,從來不喜迎來送往那一套……人設很重要,如果我非要去改變性格,在上位者眼中,或許還以為我要收攬人心行不軌之事。”

  說到這裡,張周聳聳肩:“算了,你顧好內宅事便可,這宅院之外的事情,我自有分寸。”

  ……

  ……

  張周出來時,朱鳳仍舊精神抖擻在等著,他是受人之託忠人之事,顯得很負責。

  而李榮則好像更明白其中的彎彎繞繞,早就靠在椅背上,閉目養神一動不動很久,甚至連朱鳳都覺得李榮這是睡著了。

  朱鳳甚至還在琢磨,這宮裡當差的人這麼累嗎?

  一大把年紀,大晚上還要到處走,甚至奉皇命來見大臣,還需要隨時休息?

  “兩位。”

  劉貴出現在正廳門口,恭敬道,“國公馬上就出來,已過了中門。”

  李榮隨即睜開眼,好像個沒事人一樣起身迎接,這架勢有點迎聖駕的意思,或許對李榮來說,伺候了半輩子的人,早就駕輕就熟了。

  朱鳳也急忙起身相迎。

  果然不多時,張周已出現在正廳門前。

  三方還是比較友好的,張周跟李榮之間好像也沒什麼芥蒂,李榮也絲毫不介意在外等候,反而是朱鳳覺得自己好像是被冷落了,心裡還有點小失落。

  “李公公見諒啊,我在內院還有點事做,最近總是有點心不在焉,整理一下心情,也是做一些盤算。”

  張周甚至都不去給自己的遲到找太完美的藉口。

  就差說,我在裡面是顧著私事,沒工夫搭理你們。

  李榮笑道:“先生您忙碌於朝事,入夜之後還這般勤勉,讓人心生敬佩。”

  朱鳳瞄著李榮,好似在說,你這是在諷刺他嗎?

  朱鳳為了防止李榮多想,還想幫張周給圓一下謊,問道:“張兄一定是在測算天機吧?很多事是講求時機的,尤其是天相,過了某個時段再測就不靈了。”

  張周笑而不語。

  就你朱知節話多?

  有些事,心知肚明就行了,找藉口一點必要都沒有。

  ……

  ……

  三人落座。

  李榮先說他的事,因為他是奉皇命而來,一切都要提前。

  李榮道:“是這樣,在石溝城一戰的戰報傳來之後,總制延、甘、陝等處軍務的秦紘秦老部堂,就上了一道奏疏,說已經年老體邁要乞老歸田,還跟陛下舉薦說,以先生之才,可以勝任總制西北軍務的重擔。也提到大明曆朝都有兵部尚書兼任總制軍務之事。”

  說到這裡,李榮將秦紘一早的上奏,拿給張周看。

  顯然秦紘請辭的心理,不是要等西北戰事徹底定下來之後才會有,秦紘在發現自己於西北的地位愈發可有可無時,自然就會心生懈怠之心。

  也不是每個人都想老驥伏櫪,也要講求個實際情況。

  尤其是如今朝中軍務都是以張周馬首是瞻,秦紘本身就是個邊緣人物的情況下,在這種背景下做事,秦紘也會覺得很鬱悶。

  張周接過來,翻開來認真在看。

  朱鳳道:“總制軍務者,就算是掛兵部尚書,不也都是虛銜非實職嗎?京師中,兵部尚書所擔的差事很重,很多事離不開張兄的籌謀。”

  李榮笑道:“安邊侯說得是,所以陛下想問問張先生的意見。陛下也提到一些接替秦老部堂的人選,供張先生參考,可以分析他們的優劣……在陛下心中,其實最屬意能媲美張先生的,就是如今戶部侍郎王瓊了。”

  皇帝想讓王瓊去接替秦紘。

  而不是王守仁。

  這點倒也在張周預料之內。

  到底王瓊的資歷和經驗會比較深厚,加上王瓊在上聽處算是證明自己的實力,於研武堂也做好了總教習的差事,會讓皇帝覺得……王瓊就是他張周的頭馬。

  “此等事,應該朝上議論才是。”張周道。

  三邊總制這種職位,肯定是要廷推的,皇帝認為王瓊合適,但朝中傳統文臣肯定還會舉薦別人。

  李榮道:“先生最近少有上朝,陛下要問您的意思,又不方便讓他人來,只好讓咱家親自來問,也是想商議好有個準備。”

  朱鳳點頭道:“王侍郎的能力是值得肯定的,張兄也是這麼認為的吧?”

  朱鳳對王瓊還是很推崇的,似乎也很支持王瓊作為三邊總制的接替人選。

  張周道:“我倒認為,還是先等寧夏這一戰有了結果,再談此事為好。過早商談,會讓人覺得,陛下是要撥亂反正,再或是認為陛下要急於整肅西北官場,就算戰事剛休,也要講求個人心穩固,秦老尚書德高望重,對於穩定人心還是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