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五百九十八章 回不去了

 
“但現在也有上聽處,秉寬是否入閣,好像也沒那麼緊要了。只是靠內閣一處來出謀劃策,朕覺得也的確是缺了什麼,奈何世人對閣老還是更加認可,有時候也是朕不得不讓秉寬身兼兩處的差事。”

 
皇帝的意思更加明白。

 
本來入閣不入閣都行,張秉寬已經是朕最重要的顧問幕僚。

 
奈何文臣不認可上聽處,那朕只能讓他先當上聽處大臣,再當閣老,如此別人就不會從規則上反對什麼。

 
……

 
……

 
李東陽都沒顧得上回去休息,而是徑直去了吏部衙門,見到了正在喝茶的馬文升。

 
連李東陽都驚訝於馬文升的韜光養晦,在李東陽看來,好像眼前的馬文升的確是失去了銳氣。

 
“賓之,我倒不覺得,張秉寬會親自領兵,他有好日子不過,為何要主動請纓呢?這一戰,能給他帶來多大的好處?”

 
馬文升算是從人情上分析了張周不會上戰場。

 
無利可圖,上戰場有什麼意義?離開京師,等於是離開了皇帝,只會給政敵攻擊他帶來機會。

 
除非是這次從薊州出兵,會給張周帶來天大的好處,不然這一戰對張周來說,更適合當背後的謀劃者。

 
李東陽道:“最初我也是這麼跟於喬說的,可眼下張秉寬的確好像是不在京,你說他能做什麼?只是為了造船修港口?大明的海疆就算再不安穩,對他能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讓他廢寢忘食?”

 
馬文升笑而不語。

 
只是給李東陽添了茶水,繼續閉目養神一般,好似在是思索,但更好像是在自得其樂。

 
李東陽問道:“莫非馬部堂你不贊同?”

 
馬文升笑了笑,搖頭道:“沒法確證的事情,也不是說贊同還是反對,便想那出海之事,一次就能給大明帶來百萬兩銀子以上的收成,陛下對此可說是熱心非常,再安排幾次出海,也不是不可能。由他親自督辦,很稀奇嗎?”

 
李東陽道:“只帶回銀子,又帶不回外來的物產,有何用呢?”

 
“這也不一定啊賓之。”馬文升道,“不是說還有什麼新作物,來年開春就要播種?這個張秉寬的野心可是不小,你從來見過哪個臣子會如他這般,為了一件看起來不可思議的事情,如此熱忱以至於到忘我的境地?”

 
李東陽想了想,搖搖頭,他的確想不出歷史上有哪個能人會像張周這麼扯淡。

 
在海疆平穩的時候,極力推崇要造船出海。

 
一介文臣,居然靠的是天文星相占卜這些揚名立萬,甚至打仗都可以靠堪輿玄空……真就跟半仙一樣了。

 
現在更是連大明百姓數千年來延續下來的農作物,都要改變耕作方式,這不是牛人,而純粹是不可思議,在傳統儒家文化薰陶之下的文人,以其之保守,是完全接受不了這種人的。

 
李東陽道:“那萬一,他真的是從薊鎮帶兵出征了呢?”

 
“帶就帶了吧。”馬文升也顯得意興闌珊,“朝中這幾年下來,對他的參劾也不少,陛下現在似乎都懶得在意,陛下要的,張秉寬都能給,如今大抵也算是國泰民安,他除了有些不務正業之外,我也沒瞧出他做出什麼禍國殃民的事情,先靜觀其變吧。”

 
好像連馬文升都懶惰了。

 
鬥不過張周。

 
皇帝無條件支持,連民間聲望都日隆,光靠文臣的反對和排擠,好像屁用都沒有。

 
“他出兵了,一定能取勝嗎?”李東陽嚴肅問道。

 
馬文升自然聽出,李東陽這是有在背後給張周使絆的意思,他道:“賓之,有些事,想想就行了,適可而止吧。張秉寬到底也是大明武人的希望,沒必要將他們的希望戳破。各地都還在等著新政改革,能帶來長久的安定,若是變了,換成往日那光景,誰也難保能接受。一切都回不去了,看淡為好。”(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