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六百三十六章 鋪墊,目的

 
李東陽道:“是英國公上報,還是新建伯?”

 
陳寬搖搖頭道:“都不是,乃是馬儀親自奏明,因為從戰場往南迴寧夏的路被封堵,他們只能一路沿著草原往東,走回大同這條路。所以戰事的奏報遲了幾日,好事不怕遲。經此一戰,今年入冬之後,大明將士東西兩路開花,可說是全面得勝,還有朵顏三衛效命投誠,如今草原內部已是分崩離析……陛下已有親自出兵征服草原之意。”

 
劉健和李東陽不由對視一眼。

 
他們這才知道。

 
原來皇帝不是來給他們耀武揚威的,過去的勝利,那都只是過往雲煙,他們以為皇帝很在意,但其實皇帝更在意的是長遠的計劃。

 
捷報只是個鋪墊,而皇帝要御駕親征,這才是目的。

 
程敏政笑道:“這是好事,難得難得。”

 
這種場面話說出來,程敏政還不由往劉健那邊瞅了瞅,發現劉健沒什麼表示之後,他也略顯尷尬。

 
大明戰場取得捷報,內閣知曉之後,難道不該有所表示嗎?

 
李東陽道:“以現在草原的形勢,大可等幾年之後,草原勢微,屆時便可一舉平定,何以要倉促做出底定草原之策?”

 
陳寬道:“最近龍日染恙,不得已而輟朝,並不代表陛下不心繫邊關之事。若是陛下龍體康泰,必定早早就會跟諸位閣老和臣僚商議出兵之事,而今先跟你們打一聲招呼,回頭再與朝臣細加商議,也並不會顯得倉促。”

 
劉健顯得不滿道:“若陛下要御駕親征,此事萬萬不可!平外夷之事從無須天子親身犯險,且草原難以長治久安,中原王朝邊政一向乃是令外夷臣服,在其地建立藩屬,而無長治之意。而今目的已達到,實在沒必要以君王親征的方式,去攪動邊事的平衡。”

 
一旁的韋彬道:“劉閣老,這話就不對了!陛下要御駕親征,也是為邊事的長治久安,所謂的平衡,究其根本不也是徹底無邊患?如今陛下有意要親征,也乃是看在外夷勢弱的場面,只有陛下親往,才能起到振奮軍心之功用。”

 
程敏政笑道:“此言有理。”

 
韋彬道:“程閣老所見,乃與陛下相近。若出兵草原,必定是要有蔡國公等有勇有謀之人從旁協助,陛下也並不會犯險……畢竟還有數十萬大明將士陪同,必定能馬到功成。”

 
李東陽道:“韋公公,自古君王親征者,誰都是以取勝為目的,但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

 
“可今時今日,李閣老能說,陛下御駕親征會有何危險不成?千古以來,平草原,這怕是最好的機會了吧?”韋彬語氣顯得很傲慢。

 
這說話的口氣,讓劉健和李東陽聽了就不爽。

 
陳寬抬手,沒有讓韋彬繼續說下去,改而用相對和緩的口吻道:“幾位閣老,此事乃是由陛下所定,的確是有值得商榷之處。但總體方略乃已定下,至於是否御駕親征,幾時出征,還都沒談到那份上。年前,陛下要養病,只怕是不能上朝,這些事要行商議,只怕也要等到上元節之後了。”

 
年前還有將近一個月,年後還有半個月。

 
你們文臣若覺得不合適,大可在這一個半月時間裡好好籌謀。

 
總要找出皇帝御駕親征不合適的理由,試著去說服皇帝,而不是光在我們這些沒有決定權的太監面前發牢騷。

 
劉健道:“此事,乃是張秉寬所定的嗎?”

 
陳寬微微一笑道:“乃是陛下先跟蔡國公所提,蔡國公也並未就此事給出定案。幾位,若你們實在不想,也可找蔡國公行商議,或許只有蔡國公能勸得住陛下……我等也希望陛下龍體康泰,不去犯險,但為君王者,事事為天下先,也乃是天下臣民的表率,咱這些人……也只能是站在陛下一邊。”

 
要反對,別跟我們說,我們也理解皇帝太沖動。

 
你們文臣自己想辦法。(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