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客丶 作品

第276章 遵紀守法,遠離電詐


  (本章為普法內容,請讀者嚴守法紀!請勿輕信任何陌生人,遠離違法犯罪!今日需處理點“私事”,箇中緣由,不便解釋!望讀者諒解!明日繼續爆更奉上!感謝!本章內容僅為借鑑,若有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作者,屆時會立即整改!)

  縱觀大華那些年國內電信詐騙發展路徑,其軌跡可以描述為:臺起源—>內地勢力崛起-->境外擴散。

  電信詐騙,最早於上世紀90年代在臺出現。

  當時他們的主要手段是利用發放傳單和使用“王八卡”電話(冒名申請的電話卡)的方式,聲稱受害人中刮刮樂和賭馬等大獎,但在領獎前必須先寄出一定額度的稅金。

  在被害人匯出第一筆錢後,詐騙集團再以律師費、手續費、公證費等名目,一次又一次要求被害人匯錢,直到被害人醒悟或錢財被榨乾為止。

  由於電信詐騙的成功率較高,且不勞而獲的金額相對較大,因此很快就成為臺地區最重要的犯罪形式之一。大批不良分子、甚至是曾經擁有良好工作的人都紛紛加入。

  電信詐騙在島內引發天怒人怨後,臺當局的打擊力度有所加大。在臺當局的打擊下,臺詐騙集團開始“產業外移”。

  2002年前後,臺移動電話業務在門蟲建立信號臺。由於在大陸東南沿海地區可以接收到臺的移動電話信號,並且兩岸遲遲沒有建立共同打擊犯罪的機制,臺電信詐騙犯罪團伙找到了“新路線”。

  他們利用兩岸沒有司法互助條款的空檔,將詐騙基地轉移至門蟲服州,服州成為臺籍詐騙集團的第一個集散地,繼續利用“王八卡”對臺民眾進行詐騙。

  不過那時候,臺人到內地開窩點主要是為了騙臺人。

  第一批來到內地的臺詐騙集團為了節約成本,僱傭了有語言優勢的門蟲安溪人充當打電話、取錢的馬仔。

  這些集團在內地一般以臺商公司名義運作,一個“公司”一般有僱員四十餘人,內部管理嚴密,層級分明。除少數主管外,基層人員都採取軍事化管理措施,嚴格限制外出。

  這些基層人員在實際操作電話行騙前,都會接受“公司“內部的嚴格培訓,每人都要熟記工作話術後才能上崗操作。

  公司每天都要召開檢討會議,對每一套劇本和話術、每一個“客戶”的反應都要經過斟酌並優化,其版本迭代速度和執行力堪比現在互聯網公司。

  2008年,臺檢警才抓到一批臺籍電信詐騙犯,並從他們口中得知服州有一條街的臺商都在暗地裡從事電信詐騙行業。

  這裡每日每夜燈火通明,基層員工高達兩千人以上,每人每天工作時間長達十二小時。

  不過隨著時間推移,臺本地居民因受騙太多已經很少上當。而此時臺籍詐騙團伙腦袋才轉過彎來,發現自己之前是多麼傻,跑到內地來居然只騙臺人,而忘了自己身後的內地才是個巨大的市場。

  於是臺騙子們將對象鎖定在大華內地地區,畢竟這裡有同文同種的龐大人口基數,是比臺更大的肥羊。

  因為臺人的口音破綻很容易引起人們的警覺,因此在臺詐騙集團轉向大華大陸行騙時招收了更多內地本土人員(這也為後續本土勢力崛起埋下了伏筆)。

  如此便形成了嚴密的三級詐騙手法:

  一級騙子最基層,通常是資歷較淺的新手,他們是民眾一般接到詐騙電話後第一個交談的對象;

  二級騙子經驗豐富,主要負責在有人上鉤之後,出面扮演具體的角色,例如官方或銀行主管,加深受害人的信任感和危機感;

  當受害人對二級騙子深信不疑後,最資深的三級騙子就會登場,對受害人下達轉移金錢的具體指令。

  電信詐騙本土勢力崛起

  臺人在門蟲開設窩點既騙大陸人又騙臺人,原本給臺人充當打手的安溪人覺得為何不自己單幹呢?

  於是,大華本土籍最早的電信詐騙團伙在2002年前後出現,手法完全翻版臺。

  有了犯罪團伙,警方必然要打擊,隨著警方對安溪地區的重點整治,安溪籍詐騙團伙又逃到深地。

  當時的深地,來自全國各地的各類人魚龍混雜。很快電信詐騙的手段像病毒一樣擴散至全國,呈現明顯的地域特徵,如湖婁底、門蟲安溪、廣電白等等,且每個地區的詐騙手法又各有特色。

  不過,內地本土與臺電信詐騙集團有者明顯的區別。

  首先是臺電信詐騙的產業化程度很高,從話務組到資金組,詐騙的各個環節都有專人承擔。

  各個組之間互不聯繫,打掉其中一個組對犯罪集團而言根本沒關係,很快一個全新的組重新組建起來,所以打擊起來非常難,往往抓到的只能是馬仔。

  內地本土籍詐騙集團則多是原始操作,呈現明顯的家族化特徵,因此往往抓到一個就能端掉一個犯罪集團。

  但最近幾年開始,內地本土籍犯罪集團也開始出現臺籍犯罪集團公司運營的雛形,而且往境外轉移窩點。

  在內地本土電信詐騙崛起期間,各種欺詐劇本輪番上演:

  1、2002年前後“腦溢血”“車禍”騙術蔓延

  這一時期詐騙分子主要操作的是“腦溢血”詐騙案。

  詐騙人員通常在各大車站收集旅客手機信息,然後冒充醫務人員,打電話謊稱外出人員在異地患腦溢血等重病或遭遇車禍,哄騙其家屬將所謂“手術費”“醫療費”匯入指定賬號,少則幾千、多則十餘萬元。

  2003年5月26日,在廣做玉器生意的鄭某突然接到門蟲老家打來的電話,告知其父親在火車上突患腦溢血,急需救治。

  她按對方留下的號碼,與“主治醫師”和“院長”取得聯繫,對方以病情的變化兩次要求匯款,她匯去13.9萬元。

  當天13時許,鄭某被要求再付10萬元。有所察覺的她當即致電醫院查詢,獲悉並沒有類似病人,才確知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