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竹 作品

197、養魚水牛奶(二更,263萬營養液加更...)

  朱襄藉由守城,在廣陵城士人中地位高漲。

  但隨即朱襄更加"變本加厲"地投入田地和吃糖,弄得自己每日灰不溜秋,土不拉幾,毫無儀容氣度可言,又讓這些士人很不適應,想起了朱襄庶人的出身。

  親自種田的貴族不是沒有,但像朱襄這樣整日去和最骯髒的蛆蟲、汙泥、草屑甚至糞便為伍,實在是讓他們難以接受。

  本來想要結交朱襄,或者想要給朱襄當門客的士人,都不由退縮了。

  當得知廣陵城有許多士人遊俠屬意於他時,朱襄本想著如果有人投奔自己,他要怎麼婉拒。

  他雖然和夏同是好友,但他也知道自己現在聲勢過大,朝堂高官將軍都是他的好友,所以他必須儘量低調。門客什麼的,還是別來了。

  見那些人自己退卻了,朱襄鬆了一口氣的同時,心裡有些苦澀。

  何止現在,就是他前世,整日在田地裡打滾的農學教授們受到的尊重也不是特別大。

  或許當他們拿出成果的時候會有人誇讚他們,但他們身邊的人見到他們在田裡打滾的模樣,總會嫌棄地捂住鼻子。

  這樣一想,朱襄心中的苦澀又消失了。

  在兩千年後的人們尚且這樣,所以他在這個時代被斥責為異類也十分正常,不需要委屈什麼。
編撰農書並非朱襄一人的事。
 許明雖離開了朱襄,在咸陽學宮任教授一職,還是有許多曾經的農家弟子跟隨朱襄。

  他們也像朱襄一樣,一邊實踐一邊寫出自己的見解,並且在朱襄的幫助下,選擇自己想要研究的方向。

  他們有的人專職研究種子,有的人專職研究肥料,有的人專職研究養魚,有的人專職研究如何培養更好的蠶寶寶......還有的人直接轉行,從農學轉到水利,或者投身農具開發去了。

  朱襄鼓勵他們寫下自己的心得,為他們自費雕版印刷,贈送給識字的士人們。

  現在農人都是不識字的,要讓書籍傳下去,只能靠這些士人。所以戰國的士人很重要,也所以世間不重視那些愚昧的農人。

  朱襄在廣陵城也開了學院,想要培養更多的讀書人。

  但與其他地方一樣,能來讀書的都是家境殷實的人,其中大部分都是貴族或者家道中落的士人。朱襄即使出錢減免學費,但農人家中的學齡兒童都是勞動力,供不起一個脫產的人。

  不知道十年、二十年......百年之後,能不能出一個真正的庶民讀書人入朝為官。

  朱襄思索了許久,著手在鄉間幫助建立宗祠等村民自治組織,就像是個基本的農村公社一樣,能夠共享石磨、耕牛等生產工具,鼓勵村裡富戶開辦私學,支持村裡願意讀書的普通農人孩子讀書。

  古代村民自治和宗族組織會滋生鄉紳階級,若在兩千年後是最腐朽的存在。但在這時,能培養出一批中小地主階級出來,或許是先進的體現吧。
朱襄不確定地想。
 他所做的許多事,自己都不確定結果,只能看蓋棺定論了。
反正不會比前世秦二世而亡更差。
嬴小政見自家舅父如此努力,卻被那些士人指指點點,心裡很不忿。

  他想起在咸陽的時候,也有儒家人對舅父指指點點。

  這時主流思想如孟子言,"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而農家"欲使君臣並耕,悖上下之序",會使世間不安寧。

  朱襄對此評價,農家的思想是樸素的"共同富裕",是難以實現的願望。但這與儒家"大同社會"的願望一樣,美好到難以實現的願景才叫願望。只要不傷害到其他人,心懷美夢並踐行自己的理想,有何不可?

  贏小政本來聽聽就罷了,現在他脾氣上來了,在自己小本本上記下,以後等他當了皇帝,要規定皇帝和大臣在每年春耕時親自耕種田地,成為秦國最重要的國家祭祀內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