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竹 作品

211、閒談科舉路(二更合一,271萬營養液...)

 朱襄帶小成蟜去醫館觀摩學習時,贏小政雖然政務繁忙,也揹著手像個小老頭一樣隨行。
他一定要看到弟弟哭!
 雪姬擔心嬴小政和小成蟜打擾到病人,便也一同前往。

  一家四口醫館行,雪姬抱著小成蟜去觀看病人的慘狀,朱襄和嬴小政在後面小院,與面色仍舊紅潤的扁鵲聊天。

  扁鵲腿腳不便利,幾年前就對外稱閉門著書。但到了天氣比較好,腿腳不怎麼疼的時候,扁鵲還是會隱姓埋名扮作鄉野赤腳醫生,去村中為義診,只收少許藥錢。

  "行醫重經驗,病例積累比看書重要多了。"扁鵲道,"請朱襄公在我魂歸之後,幫我將病例印出來。"
朱襄道:分內之事。
他們沒提錢的事。因此所不攏。
  扁鵲認為印書很貴,希望能夠全部給朱襄;朱襄想給扁鵲的家人留些錢。

  扁鵲很固執,朱襄爭論不過,就先拖著。等扁鵲把書編撰好後,印書錢是給扁鵲的家人,還是建立一個學醫獎學金,再慢慢談。

  不然,他就等扁鵲去世後直接和扁鵲的後人談。那時扁鵲都去世了,反對也沒辦法。

  扁鵲不知道表面上光風霽月的朱襄公,居然有欺負已經去世的人不會說話的惡劣一面,以為朱襄已經放棄了。

  贏小政抱怨:"原本以為有了紙張和印刷術,會比竹簡木牘更便利。但好像也不是很便利。"

  朱襄道:"技術還需要發展,咸陽學宮中新建立的科學院就是用來做這個的。"

  沒有進入工業化,紙張製造和活字印刷其實效率並不高。

  東漢時蔡倫已經制造出較為實用的紙,但到了魏晉初期,竹簡木牘仍舊是最主要的書寫工具。

  經歷了魏晉南北朝幾百年紙張製造技術的發展,紙替代竹簡木牘才成為最主要的書寫工具。

  農學院不僅種糧食,還種經濟作物。還有農學家研究糧食收割後的其他副產物,如何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

  造紙釀酒之類就是最簡單的提高種田附加值的辦法。

  那時的手工紙已經作為特色產品售賣,朱襄參觀過手工紙的製作,有些印象。他前世記憶不怎麼清晰的時候,就靠著模糊的記憶做了一些質量一般,成本很高的紙張。落難後,憑藉這些紙張得到了藺相如的幫助。

  在趙國時,藺相如招聘許多工匠,研究朱襄那記憶不怎麼清楚的改進造紙術;入秦之後,秦王也大力支持紙張製造。

  朱襄不太清楚紙張發展歷史,但秦國既然已經用紙張代替竹簡作為公文的主要載體,各地學宮也大量使用紙張做的書籍,此時的紙張製造技術應該是至少達到了魏晉後期,能普及的程度。

  但這種程度要普及知識傳播還是太難了。

  就算到了現代,手工製造的禮品紙有了現代工具輔助,但價格也很昂貴,平常人不會用它書寫。
何況古時。
 油墨、毛筆等也皆是錢。古時所謂耕讀世家,家中至少百畝田,再加上家中有可以讓田地免賦稅的功名讀書人,才能供養家中世代兒子讀書。

  朱襄只能安慰贏小政道:"至少比用竹簡木牘時好。"

  贏小政道:"我知道。至少現在只要有點錢,就人人能當士人。"

  嬴小政抱著手臂道:"我還記得幼時在邯鄲時,那些人來找舅父辯論,都嘲笑舅父沒有傳家的經書,要借藺翁和荀翁的書讀。"

  朱襄想了想,那時的記憶都模糊了。

  他十分無奈。政兒這超群的記憶力,就是用在記仇上的嗎?

  扁鵲感嘆:"是啊,若沒有紙,家中得了幾卷書,那是要傳家傳下去的。"
朱襄點頭,可不是嗎?
 魏晉的世家門閥的榮譽起源,其實不是來自他們閉眼亂編的族譜,而是來自"詩書傳家"。

  東漢門閥就已經固化,固化基礎就是漢朝官方認可的"五經十四家"。

  所謂"五經十四家",就是家中傳有完整版本的"五經"書,對"五經"有最全版本註釋版本的十四個家族。

  後來這"十四個家族"幾經變更,通過門人、故吏等擴張,在東漢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關係網,壟斷了東漢官場,袁家就是傳承"五經十四家"的最重要家族。

  "五經十四家"是正統儒學傳家,地位最高。其他傳承了"雜學"的家族的地位會稍稍次一些。

  比如當時東漢未滅,想要擠入中央權貴群體的孫堅所在的孫氏,就是家中有孫武兵法殘卷傳世;現代社會吹上天的郭嘉所在潁川郭氏,家中原是以律令傳家。

  孫氏和郭氏都是擠不上東漢一等世家,需要拜在"五經十四家"門下,或者與其結盟,才能入朝為高官。

  在東漢末期,你學"五經十四家"註釋的經書,就要接受對方的"註釋權"和"領導權",比後世學閥更古板。

  東漢做官,要麼舉孝廉,要麼入那些大世家為故吏,而舉孝廉的大部分渠道也把持在"五經十四家"手中。所以袁家權勢遍天下,便是如此了。

  有人把持學術和做官上升通道,便有人想要取而代之。

  "五經十四家"因是漢朝官方文學,用隸書書寫,稱"今文經",比如穀梁和公羊的《春秋》,齊、魯、韓的《詩》等。

  有一群讀書人以"考古發現先賢埋在地下和牆中的真正典籍"為由,依託古人重新註釋經書,推舉《左傳春秋》《毛詩》等與其抗爭,因挖出來的竹簡是用大小篆書書寫,稱"古文經"。

  因頂尖官僚階層擠不進去,他們便效仿先賢,在地方上開私學,大收門徒,將"古文經"學問下沉,與只肯傳家導致思想僵硬的"今文經"相抗衡。

  劉備的老師盧植,就是"古文經"一派重要人士。

  "古文經"和"今文經"鬥爭白熱化的時候,遇到黃巾起義,一波把漢朝統治基礎摧毀。而後便成了軍閥混戰,便沒人再提什麼學術爭鬥。

  但因為"古文經"廣開私學,打破學術壟斷,淡化師生故吏關係,所以在三國並立的時候,官吏人數是佔優勢的。

  曹操當時廣開天下求賢令,也有打破兩漢時學閥壟斷的念頭。

  只是他管不住下半身睡人嬸嬸,害死了精心培養的繼承人曹昂,之後的繼承人曹丕施政才華和儲君地位都不如曹昂,妥協接受了九品中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