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慰風塵 作品

第三百二十九章 闖關東

天下事,像三國,也是三國。

  三國打到最後,魏蜀吳一個沒贏。

  明末動亂也是如此。

  李自成攻入京師,光抄家便抄了一億兩白銀。改國號大順,分封群臣,大賞勳貴,又設三宮六院,自為皇帝。

  大順正是兵強馬壯,眼見要統一全國,再創天地。

  不料山海關一聲怒吼,氣惱總兵吳三桂。

  心一橫,腳一跺,獻了山海關,引得八旗入關,大敗闖王。天下初定的人間,又殺得腥風血雨,人頭滾滾。

  自大清坐了龍庭,對漢人採取高壓政策。

  唯恐有人學李自成,去黑山白水挖了祖墳,斷了自家龍脈。

  便在山海關以東,沿邊修了“柳條臺”。

  所謂柳條臺,是一種縮小版長城。

  號令數十萬民夫,沿關東地界,挖掘壕溝,內鋪鐵釘、竹篾,人畜皆不能通過。挖出來的土堆成垛子,表示地界。

  為防水土流失,在土垛子上種植柳樹,史稱柳條臺。

  關東,大抵便是今日的東三省,為大清龍興之地,祖墳所在,氣數國運皆在其中。

  入關稱帝那年,便有鐵律。

  漢人不得越柳條臺半步。

  抓著就砍,碰見就殺,以此保龍脈昌盛。

  這條鐵律傳到咸豐,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就徹底玩不轉了。

  農民造反的原由,歸根結底是土地兼併。農民沒了活路,難保不鋌而走險。

  當時內省的土地,基本被大戶兼併侵吞,農民無立足之地。而遙遠的東北,卻有大片富饒的黑土,人口少,土地多,成了遷徙逃荒的絕佳目標。

  於是興起了“闖關東”。

  不是走關東,也不是遊關東。

  闖這個字,就像李自成的闖王,帶著股風風火火的氣焰,帶著股改天換地的豪情。

  去往關東,大部分是陸路,坐船的少,流民也買不起船票。給地主和商隊當牛做馬,下力氣換票,叫做“拉條”。

  年輕的男人還有一條生路,婦孺老人則被拒之門外。

  男人跑了,老弱婦孺留在家中守著空米缸,下場可想而知。

  闖這個字,賺足了血淚。

  沿途惡狗撲人,瘟疫橫行。有土匪,有強盜,有官軍抓捕,有狼群猛獸。真正能活著到關東的,十分之二三。

  其餘大都倒在沿途,或落草為寇。

  人民渴望土地,渴望生存的想法匯聚起來,那就是毀天滅地的力量。

  皇帝終於怕了,不敢再行高壓政策,唯恐北方也鬧出一個太平天國。便默許漢人出山海關,去東北開荒。

  當然,要納稅。

  且是重稅。

  三抽一。再加各級官吏盤剝,土匪地痞敲詐,逃亡東北開荒的拉條,日子也不是很好過。

  好在森林可以打獵,有狍子,有狐狸,運氣好能挖靈芝,能採人參,可以搞鹿茸、麝香、虎皮、蜂蜜,河流化凍能捕魚,能網蝦,日子總算過得去。

  穿山龍的祖宗,約莫是光緒年間,隨著人口大浪潮闖的關東。

  當時,關東放開了十來年,好的土地早被前人佔據。

  他祖宗跟人轉到山裡,在深山老林安家。

  進出老林子,只有一條羊腸小道。

  東北沒有春暖花開的說法,一年有五個月以上,大雪封山,羊腸小道進不來。雖寒苦,卻省了很多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