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慰風塵 作品

第四百一十五章 眾神山


  洗了澡,剃了鬍鬚。

  村民給我們拿來乾淨的當地人衣服,換上新布鞋。我去找藏青禪師,他正在烹煮酥油茶,村長拘束坐在一側,很是受寵若驚。

  藏青禪師將他手上一串,盤出棗紅包漿的千眼菩提子送給村長。

  村長歡天喜地,見我們的眼神,也和藹許多。

  “禪師,這到底怎麼回事?”

  “走一步,是緣;退一步,為法。”

  “不易叫你來的?”

  “是。”

  藏青禪師笑了,點點頭,示意我稍安勿躁。他確實是不易請來幫我的,早在一個月前,就抵達了茅邦。

  這是不易做事的習慣。

  無論什麼情況,都留有後手,至少兩套準備。

  入不入局,不是由我決定。我之前躲了十年,仍被他們引出來,可見這股力量不能直接與之抗衡。

  它是一種意志。

  潛移默化,約定俗成。

  就像社會的潛規則,儘管沒有實體,所有人必須遵守。

  如果我不進山,那最好。如果我被他們引進來,不易請動的藏青禪師,便是一張有效的護身符。

  這片土地充斥著混亂和罪惡。

  但有一種人,可以在其中安然無恙,甚至說百無禁忌。

  那就是僧侶!

  緬甸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信仰佛教。僧侶在當地地位極高,無論黑白都不會輕易招惹,何況藏青禪師的身份非同一般。

  九世大法王轉身,比之活佛更為殊勝。

  活佛和法王,是兩種修行概念。

  早先的藏區,並沒有“活佛”這種說法,音譯應該叫“仁波切”,或“朱古”。佛教教義中,佛並沒有固定形制。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是某種概念,並不是一個實體。

  藏語口中的“朱古、仁波切”,是虛空幻化不滅之意、金剛寶輪威明之身,代表有智慧有修行的上師。

  明清時期,為安定西北,大力尊崇佛教。

  朝廷把藏區的“仁波切”,直接叫做“活佛”,表示尊崇之意,並選派人,以“佛”的身份統治人間。

  所以藏區的佛理,最早是沒有活佛這種概念的。

  活佛聽起來很上檔次,並非漢語字面的意思。在藏區,每個古老的寺廟都有活佛,相當於咱們的主持、方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