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流白 作品

第343章 愛美人不愛江山5


  秋祭在大夏國所在的大陸上非常的看重,到了日子,這片大陸上每一個人,上到天子,下到普通民眾都會虔誠的準備祭祀。

  而希夷想到,曾經到過的那個完成發展歷史的文化國度,上下五千年的時光,讓他們的國家--華夏積累綻放了無數燦爛的文明。

  早在國家文明誕生之前,至少在神話中的神農氏時代,華夏先民就選擇了以農耕為主的經濟生產道路,因此他們對四季的變化感受特別深刻。

  古老的太陰曆與四季相結合,每季第一個望日(農曆十五)的重要性就超越了其他望日,後來與華夏人最普遍的信仰和中華傳統信仰的基石——祖先崇拜相結合,成為在夏商周三代就很流行的四時祭祖儀式。

  華夏國的先秦重要典章制度選集《禮記》的《王制》篇載:“天子諸侯宗廟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嘗,冬曰烝。”

  這是說天子與諸侯在每一個季節都祭祀他們的祖先,不同季節的祭祀儀式有不同的名稱。

  東漢經學家鄭玄後來對這一段文字進行了糾正,說:春礿祭、夏禘祭是夏代和商代的名稱,周代就改為春祠祭與夏礿祭。這裡透露了一個重要信息,四時祭祖是早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就形成的重要祭祀儀式。

  在夏商周時期舉行四時祭祖儀式的不僅是天子、諸侯,普通民眾也這麼做。

  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對四時祭祖的原因、具體時間以及供奉的食物進行了詳細記錄。

  他解釋一年四次祭祖的原因是四季成熟的作物不同,供奉給祖先的祭品應該用每一個季節最早成熟的作物。

  即正月春祠祭的供品是韭菜,四月夏礿祭的供品是新麥,七月秋嘗祭的供品是黍稷,十月冬烝祭的供品是新稻。

  很明顯,四時之祭選在每一季的第一個月,也就是即春季的正月、春季的四月、秋季的七月、冬季的十月,根據太陰曆中時間節點的重要性推測,

  四時祭祖的具體時間是在這些月份的望日,即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