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河 作品

第407章 高手皆寂寞

    換句話說,便是知音難覓。

    陳守仁本來可以有一個知音,可那個知音只在稷下學宮待了一年時間。時間太短,短到他還來不及長大,短到這位美名為小先生的青年人,還來不及和那個不學無術的小師弟多交流兩句。

    所謂高手皆寂寞,就是這個道理。

    稷下學宮裡,也只有夫子和那些老學究們才能看到陳守仁內心深處的孤獨。

    可那種孤獨他們都已經經歷過了,過來人和還在路上的人,總是沒法多說的。

    因為大家的內心都足夠驕傲,誰也沒法動搖對方的信念。

    宋之問在求一敗。

    儒劍之名,絕不是一個虛稱。

    陳守仁雖然在此前從未和宋之問見過面,可整個北境,能勉強在學問上和稷下學宮比一比的,也只有嶽麓書院。

    雖然這種比一比,仍是雲泥之別。

    可至少,嶽麓書院還有比的資格。

    作為嶽麓書院五十年來最負盛名的儒劍,宋之問的心性遠超過他的年紀。可牽絆他前行道路的坎坷太多了,他的出身也好,他的名利也罷。

    不管是究天人之際,察古今之變的讀書人,還是抱元守一,問道於心的修道士,亦或是青燈古佛,誦經撞鐘的佛門弟子,想要在道上有所精進,必須遵守先出世再入世的規矩。

    所謂山上修行,山下問心,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俗世牽絆太多,容易讓人忘記初心。

    初心一亂,則離道日遠。

    宋之問年紀輕輕便登臨四境大圓滿境界,多年來修為無法寸進,得入五境賢者,其原因就在這裡。

    陳守仁和他一樣。

    所以這一戰,宋之問扛起戰旗的時候,就沒想過贏。

    他想用一次失敗,摘掉自己頭上儒劍的帽子,摘掉自己身上所有的牽絆,成為一個山上人,問道於心,完成修行上的蛻變。

    宋之問如此,陳守仁也是如此。

    可他走的路卻和宋之問恰恰相反。

    他想用一次功成名就,配小先生之名,從而做到德配其位,問心無愧。

    如此這般,他便能斬斷身上的諸多枷鎖,躍升五境。

    所以陳守仁很懂宋之問。

    他們兩個同樣都想通過這一戰,完成自己的問心之路。只是兩人不同的是,一個想贏,一個想輸。

    對於陳守仁來說,他的山上,與宋之問恰恰相反。

    陳守仁的山上,就在這塵世當中。

    所以夜深人靜的時候,陳守仁總會想,宋之問不像是個儒生,更像是個修道士。

    宋之問想殺他是真的,因為殺了他,不管這一戰的勝負如何,他都會輸得很徹底。

    可宋之問錯失了殺他的最好時機。

    陳守仁赴汜水之會,便是給他那個機會。

    因為機會是平等的,他想殺陳守仁,輸得徹底,陳守仁也想殺了他,贏得乾脆。

    所以到最後,張宴成了這場戰爭最大的變數。

    宋軍從張宴到來之後的改變,陳守仁都看在眼裡。

    張宴來之前,宋軍也幹過燒殺擄掠的缺德事,可那時候宋之問沒有袖手旁觀,反而是及時干預,制止了事態的進一步發展。

    可張宴來之後,宋軍的種種作為,異常殘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