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樹立典型

    “但是,有個問題,那就是價格。就拿前段時間來說,一等白絨販子一百二三十塊錢一斤收購,供銷社稍高點,但是把關很嚴,稍有參雜就到了二等甚至更低。而省絨線廠收購的價格是二百二,也就是說,錢都讓大販子賺了去,最後吃虧的是老百姓。”龍浩繼續彙報。

    “哎呀,我問了老百姓羊絨的價格,覺得一百二三十塊可以了,卻沒想到絨線廠會那麼高收購。”麥主任微微搖頭。

    “問題不在於絨線廠的價格。絨線廠漲價,販子也會跟著漲。絨線廠降價,販子同樣也會降。無論絨線廠多少錢收購,販子都會給自己留足利潤空間,吃虧的永遠是老百姓。”

    “投機倒把,是不是這種情況?”方書記扭頭問副縣長。

    “這個……”副縣長有些吞吞吐吐。

    “方書記,這個帽子還是先別扣了,咱們聽聽小龍的。”麥主任制止道。

    “這是第一點。我再彙報第二點,就是如何做。說到底,這些販子是市場行為,個人認為最好的辦法還是市場調節。具體的做法是,儘可能的提高收購價格,最大限度的把利潤還給老百姓。比如絨線廠二百二收購,那就一百八九甚至兩百左右從老百姓手裡收購,這樣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實惠,而收購者也不會吃虧。”

    “人家一百二三收購,你兩百收購,這中間差了那麼多,怎麼叫不會吃虧?”副縣長問。

    “首長,有一個名詞,叫廣種薄收。”龍浩看著副縣長。

    “解釋一下。”

    “首先,販子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批人,而且是一大批。他們看上去賺的確實不少,但是那麼多人,分到每個人頭上的利潤就沒有多少了。而我就不一樣了,只要價格一起來,老百姓肯定都會賣給我。雖然我利潤空間小,但架不住量大。這麼算下來,我就不會吃虧了,而且還要比販子賺的更多。”

    “理論上是這樣,但實際操作恐怕有難度吧?”麥主任問。

    “麥主任,難度非常大,這就是我要彙報的第三個問題。現在不是產絨季節,至少一半老百姓已經把絨賣了。不過,只有一部分到了省絨線廠,也有一部分到了其他廠子或是南下了。大部分絨還在,有的在老百姓手裡,更多在販子手裡。一方面還在觀望,等漲價。另一方面也是在找銷路,並不是每個販子都能賣給絨線廠,這個我就不多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