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楓客棧 作品

第112章 通過拔萃試,任職進奏院!

    進士科考放榜當天,朝廷尚書省就公告,由於朝廷和國家急需用人,因此今年拔萃提前在正月十五日開始舉行。

    這樣一來,恩奈、阿里戈和劉中興等進士及第根本沒有時間,慶祝自己人生的成功,他們馬上投入拔萃試的複習和準備。

    拔萃試是朝廷錄用官員的入職考試,通過這個考試才能成為委派為朝廷命官,獲得朝廷的俸祿、待遇、職責和權力。

    參加拔萃試人員為當屆進士、歷屆進士或者朝廷推薦參加拔萃試等人才。

    拔萃試的考試內容分為,面試及口試、筆試及實操等兩部分。

    考試內容為:俊士、問策、明經、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目。

    俊士科目的內容是,讓具有道士知識的審核官對參考學員進行面相、體檢、行走姿態、聲調、反應、體力等方面的測試,通過俊士科目考試的人才,才能進入往下的科舉考試。

    因此,相貌醜陋、身體殘疾、體弱多病、反應遲鈍的人,在俊士科考中肯定被最先淘汰。

    問策科目即口試,是考官通過問答方式,測定考生的組織語句、表達意義和觀點等,測試考生的口才能力。

    明經屬於筆試,考核考生對四書五經等必讀經書的記憶和熟悉程度,考察考生對一般經書釋義、分解和理解等閱讀和思考方面的能力。

    明法屬於筆試,考核考生對大唐法律及法規記憶及熟悉程度,考察考生對法律在立法原則、司法程序、案件審判、罪行認定、量刑及執法等知識的熟悉程度及實務操作能力。

    明字屬於筆試,考核考生對文字的認識、釋義、書寫等方面的能力,兼考考生在繪圖和繪畫上的能力。

    雖然漢字經歷了秦始皇的文字統一運動,但是華夏各地文字並沒有因此完全統一,因此一意多字、一字多音、一意多音等情況在民間仍然非常嚴重,華夏各地之間文字和語言交流仍然非常困難。

    為了加強各地人民文化和信息交流,為了文字和語言統一獲得了更好通用的成效,歷朝歷代確實做很多工作,但是到了漢朝漢字(即漢朝正統字)仍然與地方土俗字、異體字、通假字和簡化字等處於並用狀態,而且各地方言和土話仍然大行其道。

    因此,在文字的認識、釋義、讀音、使用和書寫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困難。

    到了唐朝漢字書寫方式發生革命性變化!

    在西漢之前,文字書寫工具是刻刀,書寫的材料是竹木材料、石料、骨材等,字體為篆體及隸書,做官的讀書人成為刀筆吏!

    東漢之後,由於朝廷文書傳遞量大,而且信息交換非常頻繁,因此輕便的蔡倫紙張被朝廷認定為朝廷文書的書寫材料。

    毛筆和刻刀是同時產生的書寫工具,使用硬質材料書寫的時代,文字書寫程序是,先用毛筆將文字描繪出來,然後再用刻刀將文字陰刻成型,最後在文字上塗上丹砂等天然染料,這樣才算寫好一個字。

    至從紙張被朝廷指定為文書材料後,毛筆和墨水成為了唯一的書寫用具,這大大提高書寫效率,此時的書寫者被稱為文人墨客!

    為了進一步提高書寫效率,文人墨客改變篆體和隸書曲折婉轉書寫方式,才有橫平豎直、點勾撇捺的簡約筆法書寫漢字,到了唐朝已經發展成熟了端正嚴謹的楷書,簡潔流暢的行書,以及形神兼備,自由奔放的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