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嘯木 作品

第417章 影響


  4334年(公元1637年),三月二十日。

  蘇河在乾清宮,閱讀通政司整理的奏書。

  山東、河南地區推廣冬小麥,取得非常大的成功。

  山東巡撫張右楓和河南巡撫錢明義。

  他們都彙報開春之後,山東和河南的冬小麥長勢良好。

  冬小麥推廣成功,再加上正在快速推廣的玉米和紅薯。

  糧食高產已經形成定局。

  全國各地都在興修水利,開墾農田。

  再加上沼氣肥等農家肥的使用和天然化肥的產量增多。

  大華全境,很快就會解決糧食危機。

  百姓不會餓肚子,他們就會安穩生活。

  大華實在太大,也不全是好消息。

  蘇河從北方各地彙報的情況,他就能分析出。

  北方的黃河流域,即將要發生一場大洪水。

  今年開春,陝西和河南的降雨量,普遍比以往增多。

  大旱之後下大雨,這可不是什麼好事情。

  大旱之後土壤板結,土壤保水能力變得極弱。

  土壤留不住水分,大量的水都湧進河流之中。

  河流承受不住暴漲的河水,必然會導致洪災頻發。

  特別是河南開封府的黃河,這個危險的地上懸河,一旦決口,後果不堪設想。

  特別是北方各省,很少發生大規模洪水。

  水利設施非常老舊,沒辦法應對突然加劇的洪水危機。

  蘇河已經嚴令北方各省巡撫,嚴查主要河流的河堤。

  設置洩洪區,減輕洪水的危害。一旦發生洪水,立刻轉移百姓。

  內閣專門撥款抗災,都察院深入到抗災的第一線,嚴查官員瀆職。

  蘇河處理完政務,看向乾清宮牆上的全國軍事形勢圖。

  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已經結束戰爭。

  駐軍最多就是配合警備軍,在各地進行剿匪。

  只有西南都督府,正在訓練一批適應高原的軍隊。

  大華王朝建立這麼長時間,烏思藏地區一直沒有反應。

  蘇河準備派兵進攻烏思藏地區,這個地區的本土勢力很弱。

  烏思藏地區難打,主要是道路難行,加上高原反應。

  平原地區的人,來到缺乏氧氣的高原地區,大部分人身體都受不了。

  只能提前訓練適應這種環境的軍隊。

  遼東戰場在冬季停滯後,第三軍和第七軍,已經在發起勐烈的春季攻勢。

  蘇虎和李大壯,已經在遼陽會師。

  他們即將聯合已經訓練好的第四騎兵師,準備對建奴發起總攻。

  三個騎兵師,也會從側面戰場,支援主力行動。

  大華皇家陸軍,解決建奴之後。

  那就消滅華夏傳統疆域,最後一個勢力。

  蘇河回覆完重要的奏書,讓通政司把這些奏書轉交給內閣。

  他準備去看一看,已經興建到京城各個地方的自來水。

  通政使鄭子良捧著一摞資料,敲響乾清宮的房門。….他得到允許之後,走進乾清宮中。

  “陛下,徵倭的東海艦隊已經返回到大沽口。

  他們取得前所未有的勝利。”

  蘇河聽到這個令人高興的消息。

  他就不再準備出門,立刻坐下,閱讀東海艦隊的軍報。

  東海艦隊這一趟行軍,沒有出現什麼意外。

  他們已經佔領琉球群島,作為東海艦隊的母港。

  輕鬆打下江戶城,逼迫倭國德川幕府賠款,開放海港城池和倭國市場。

  馮三秋搞到價值三千萬兩銀幣的貴金屬。

  銀行已經不缺,製造貨幣的貴金屬。

  這些貴金屬製造的貨幣投入到市場之中,能輕鬆解決現在遇到的錢荒問題。

  十分棘手的錢荒,對外戰爭取得勝利,就能輕易解決。

  東海艦隊這次獲得總價值六千萬兩銀幣的物資,有一些是價值無法衡量的文物。

  除了貴金屬和其他種類的貨幣,還有一千萬兩大華銀幣。

  這應該是倭國售賣資產,獲得的銀幣。

  蘇河翻看馮三秋的彙報,他比較好奇倭國出售哪些資產。

  倭國是一個資源貴乏的國家,現在還有幾座礦產沒有枯竭,但肯定無法湊齊這麼多的銀幣。

  蘇河發現,倭國能取得這麼多大華銀幣,主要是靠出售人口來實現。

  他看著人口的數據,主要是楊文才等一批商人聯合起來,永久僱傭倭國勞工。

  馮三秋在軍報中,也記錄這些勞工的用處。

  倭國勞工主要是青壯男女。

  以人數來說,倭國青壯男性最多。

  他們主要用於工廠重體力勞動和開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