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骨鐵心 作品

第七百六十九章 那麼,誰才是反賊?


武昌。

 
自興漢軍舉義攻佔武昌以來,叫嚷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最兇的其實是一個降官。

 
此人就是最早投降興漢軍的宜昌學政王昂。

 
自降興漢軍以來,王昂常掛在嘴邊的就是大義,正統。

 
其認為滿清入關以來屠我赤手百姓,改我衣冠,斷我文明,使我華夏大族淪為奴隸愚昧之人,因此必須從根本上推翻清廷的政策,從而喚醒廣大愚昧無知的百姓起來共同推翻清廷。

 
由於王昂是第一個主動歸降的清廷官員,因此被興漢軍統帥顧師道委任為湖北布政使。

 
可能也是千金馬骨的意思。

 
王昂上任之後,立即在湖北動員百姓割辮蓄髮,另外推行漢服漢冠,以此標明興漢政權的正統性。

 
為此湖北佈政衙門頒佈了《漢人冠服制》、《漢人冠服圖》,要求各級官員主動帶頭穿戴漢官服飾,並恢復從前漢人禮儀,將清廷加之給漢人的諸多陋習一一摒棄,並焚燬大量清代編撰的史料書籍。

 
為此有些走火入魔,連清廷給各地童生的教材《弟子規》都給禁了,《康熙字典》也改名為《洪武字典》。

 
更規定各級衙門公文凡出現清廷字眼,一律用“韃子”、“胡虜”代替,同清廷的文獄完全相反,不知是王佈政曾受文獄之苦,還是糾枉過正。

 
然而由於滿清佔領中國長達百年之久,百姓莫說知道漢服了,就是連前明知道的都不多,因此儘管興漢軍本身是明朝遺民組織,對明朝時期的漢人衣冠文明保存完整,但由於清廷的“漢奸”妖魔化宣傳,使得湖北百姓除了少數社團分子、投機分子對興漢軍親近外,大多持懷疑牴觸態度。

 
同時由於湖北之地數十年未有戰火,雖吏治腐敗,但百姓尚能溫飽,如此自是沒有推翻清廷的動力。

 
所以,王昂推行的恢復衣冠新政在民間並未引起大的共鳴,僅武昌等大城市的街面上有漢服重現景象,其餘地方依舊是過去穿戴。

 
倒是強制割辮蓄髮取得不少成效。

 
為了讓百姓主動割辮,王昂竟是下了嚴令,命人於各地廣貼布告,稱“滿虜竊國,易吾冠裳,強行編髮之制,悉從腥羶之俗。…今者清廷大勢已去,復漢即將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滌舊染之汙,作新朝之民。

 
凡未去辮者,於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淨盡,有不遵者同滿洲韃虜,必置重罪。”

 
只是佈告張貼開始,效果不甚好。

 
原因是百姓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今若割辮乃是對父母不孝。

 
另外就是很多百姓認為留著辮子雖然醜,但要是把辮子割了自個就成大光頭,那樣看起來更醜。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是清廷統治百年,辮子在百姓心目中根深蒂固,認為自有人類之始便有辮子傳承,今若割去乃是毀損祖宗傳承。

 
加上有一些不看好興漢軍的鄉紳暗中散佈謠言,說要是割了辮子大清兵再來,就會統統砍頭,結果自是令得百姓響應割辮者屈指可數。

 
針對這一情況,王昂一開始採取的是利誘手段,即在各地交通要道、城門關卡處設下免費飯菜,只要百姓願意割辮,就能憑藉割下的辮子享受免費飯菜,另外還可以領三文錢。

 
這個辦法有一定效果,不少窮人為了這免費的飯菜真的來割辮,可不少人是一邊吃飯一邊哭的,並且在走時死活要把自己辮子帶回去,說什麼這樣就算自己將來死了,也能讓親人在自己入殮時將其放入。

 
各地關於割辮的信息反饋到武昌這邊後,王昂立時知道光是利誘不行,於是請求軍隊協助強制割辮。

 
“今湖廣光復已數月有餘,辮子仍未除淨,而百姓尚有心懷猶豫,躊躇不剪者,是滿賊之醜俗猶存,於我漢人聲威有損。”

 
興漢軍統帥顧師道當即下令各部配合地方剪辮,在軍隊介入下,各地這才開始大規模剪辮。

 
畢竟跟命比起來,辮子也不是太重要。

 
但不少地方士紳儘管被強制割辮蓄髮,也仍以“長毛”詛咒興漢軍,說“長毛”斷然長久不了。

 
不過隨著興漢軍勢力越來越大,連大清的定西大將軍都給打死後,士紳們態度明顯有了一些鬆動。

 
不少人私下說到“長毛”時,不再如開始那般惡毒攻擊,反而會感慨幾句,說什麼昔年我漢人不盡是長毛?

 
割辮的成功讓王昂信心大增,為了撈取功績,在興漢軍站穩腳步,他又建議興漢軍高層前往顯陵祭拜,以表明興漢軍政權乃明朝後續,為華夏正統所在。

 
顯陵乃前明嘉靖皇帝生父朱右杬的陵墓,初以親王規制葬於松林山,嘉靖時改制升格,山稱“純德山”,陵曰“顯陵”,廟號睿宗獻皇帝。

 
也是除兩京外唯一的一座明帝陵。

 
此次拜謁活動是明朝遺民百年以來第一次祭祀前明皇陵,因此上下十分重視。

 
王昂以顧師道名義撰寫《祭明顯陵文》,寫道:“……滿清乘間入據中夏,嗟我幫人諸夫兄弟,迭起迭碚,至於百年有餘...”

 
該文將清廷統治百年時期稱為華夏亡國年代,意在告戒世人,漢人重新掌權,恢復中華,就像當年朱元章消滅元朝建立明朝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