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骨鐵心 作品

第九百八十一章 新舊八旗的對決

十三山站乃盛京將軍所轄二十四驛站之一,因有十三山而得名,山高一里餘,週二十餘里,峰巒羅列,大小相錯,風景極佳。

此時卻旌旗遍佈,處處山峰皆為大軍所據。佔領十三山的便是奉兵團部之命往東渡過大淩河,欲誘盛京、廣寧方向之敵來援錦州,繼而執行圍點打援任務的第二軍。

該軍為維新軍隊之主力,前身為湖廣綠營、熱河騎兵,有步、騎、工、炮官兵餘人。

軍提督為祖應元,軍參謀長官為瑞林。兩人都是漢軍八旗出身,一個祖上是前明大將祖大壽,一個舅舅是乾隆。

與提督祖應元參加維新心甘情願不同,瑞林參加維新的過程比較曲折,其當初是被部下們逼著投靠並緊跟六皇帝的。

因為他的部下在六皇帝的蠱惑下對京師滿城及諸王的財產做了一次大規模轉移。

“扶貧”的結果是瑞林也好,他麾下的京師綠營馬步兵也好,都沒有回頭路可走。

不推翻乾隆朝,滿城不祥事件便永遠是懸在他們脖子上的長刀。作為主力,第二軍下轄兩個步兵鎮六個協,另一個炮兵協、一個騎兵協、一個工兵協、一個輜重協,裝備7000餘杆火銃,大小火炮125門,是維新政府幾支主力軍中火器裝備較多的一個軍。

步兵第三鎮統制為索倫人新達蘇、第四鎮為漢軍出身的崔恆友,炮兵與騎兵雖是協的編制,指揮官卻是統制級別,分別是索倫出身的瑪德里,漢人出身的宋國忠。

前者還曾擔任過皇帝陛下的近衛隊長,後者則是瑞林手下的京師綠營馬步兵一個把總。

第二軍進抵十三山站後,祖應元即同參謀長官瑞林到高處用千里鏡偵察周邊地形,爾後傳令各部搶佔制高點,部署防禦工事,並在流經十三山地區的兩條大淩河支流上擔建四座浮橋,以確保同後方的聯繫不被中斷,同時也確保糧道通暢,同時騎兵部隊向方圓五十里範圍散出探騎。

第二軍的騎兵協是由原熱河騎一團改編擴充而來,成員多是軍參謀長官瑞林任職熱河副都統時在牧區招募的窮苦蒙古牧民,因此馬術都十分嫻熟。

當初為了確保這些蒙古騎兵的忠誠可靠,瑞林利用熱河副都統職務之便將麾下蒙古兵的家卷都集中安置在木蘭圍場一帶,餉銀這一塊也是按賈大人的要求按駐防八旗待遇足額髮放,這使得幾千蒙古騎兵對於賈大人的忠誠勝過朝廷若干。

後來的幾次戰事證明了這一點。拿六皇帝的錢幹六皇帝的事,以前窮的叮噹響的蒙古兵思想覺悟就是這麼樸實無華。

探馬從周邊不斷傳回的消息表明,由漠南蒙古組成的一支龐大騎兵隊伍很有可能已經出現在廣寧至大淩河區域。

雖然還無法判明蒙古騎兵有多少人,但種種跡象顯示不會低於萬人。如果第二軍繼續以行軍姿態向廣寧抵近,很有可能會在途中遭到蒙古騎兵的攻擊。

裝備齊全的步兵面臨幾百上千騎兵衝擊可能會做到反殺,但面對上萬騎兵的衝擊,任是祖應元再如何對自己的軍事指揮能力高度自信,他也不敢跟先前一樣大搖大擺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