筍不損 作品

第755章 憑我是她未婚夫



            崔相是守舊派,在他看來,科舉制度的弊端甚大。

一些從未接觸過朝廷要事的年輕人,僅僅憑藉能寫幾篇文章,高談闊論幾番,就能入主朝廷,成為儲備人才,這顯然是不對的。

真正的人才需要熬資歷,從小小的佐貳官開始熬,三年一選拔,最終憑藉個人實力,一步步攀爬上來才算是真正被需要的人才。

以這個標準,不說那個被選派為知州的王傳貴,就說眼前這個弱冠年華都還要好些年的秦翰林,也遠不合格。

而朝廷裡還有另一類守舊派,他們大多數想法和崔相不謀而合,但關於人才選拔這一類,他們更側重家學淵源。

大昌從前以推舉製為主,到了明華帝時,積弊甚重,政權初更時,各朝廷要員和世家聯手,只為保全自身。

秦皇后當機立斷,在大殿內親手仗責一品大員,六部尚書中有三人被她親手廢除,甚至還有一名侍郎血濺寶殿。

秦皇后身後站著的是勇國公,甚至連他們的對頭安國公也支持秦皇后,連帶著所有武官都為秦皇后撐腰。

唬得那些大臣們呆若木雞,一句反話不敢說。

秦皇后一戰成名,卻也從那以後主動退回後宮,不問前廷之事。

但也是從那以後,人才就以科舉選拔為主。

不知為何,看到今日不卑不亢站在殿內的秦懷,他們依稀看到了秦皇后的影子,一些老人想到當年,不由打了個寒顫。

“王知州是否有才能,非是各位在這裡嚼舌根就能下定論的。”一直沒吭聲的花將軍忽然道,“咱們聖上又不是糊塗蛋,怕是早就派人去了解實情的了。諸位大人在這裡辯駁,不如討論出兩個結果,一是王知州卻有其才,就想著怎麼封賞。若是誇大其詞,或是瞞報,那就按另一種方式處置,這很難麼?”

看眾人不說話,花將軍搶著道:“按我來說吧,那王知州要是確實厲害,他推翻了郡守,就讓他原地當那個郡守,趁熱打鐵把當地整治整治,豈不更好?”

崔相忍不住道:“花將軍,這如何定奪封賞之事,你一介武官就別參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