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夜喜雨 作品

第一百零二章 淋尖踢斛

    霍惜搖頭:“應該是記數的。等搬完糧,憑竹籌結算工錢用的。”

    就像她和楊福在外城碼頭搬貨,有些船家也會發給搬工竹籌,等搬完一船的貨,再以竹籌結算銅板。

    “那為什麼不直接發銅板?”鬱江也在霍家船上,很是疑惑,這不是多此一舉?

    “發銅板容易掉,要是搬貨的途中丟了,一天白乾。而且不易於結算與發放。那些扛夫會在一天工作完畢,拿著竹籌到結算窗口,統一換了銅板再歸家。這樣就不容易丟,或被偷了。結算工錢的人方便,扛夫們也方便。”

    鬱江聽完點頭。這一趟出門可真是長了不少見識。

    霍惜又把目光移向碼頭。

    見那些扛夫把糧袋搬上碼頭,往一個地方堆砌,再由在岸上的監兌官,把糧袋一一打開,往官斛裡倒。

    旁邊的驗糧官,則站一旁檢驗糧食質量,看有無舞弊現象缺斤少兩,或是糧食受潮發黴。

    等驗完糧,再由差役,把糧食剷起來,揚起糠皮,再把糧食進行裝袋。

    然後再根據不同糧食種類,不同用途由扛夫或板車拉到不同的倉廒存放。

    這就跟農人交糧稅時有些許不一樣了。

    前朝與本朝都規定,農人交糧稅不交金銀,只交糧食,而且是自交。自己運稅糧到目的地,自己承擔費用,及一路的損耗。

    有些縣衙想貪墨賦稅,於是就有了一個詞,叫“淋尖踢斛”。

    就是要求農人把糧倒在斛裡,那官斛,是官府用來丈量糧食數量的一個器皿。一斛為十鬥,一斗為十升,十鬥為一石,一斛即一石。

    往斛裡倒糧,要堆出尖來才算一“斛”。

    不僅如此,衙役在徵收稅糧時,還用腳猛踢斛。這樣斛裡堆成尖尖的那部分糧食就會掉下來,這部分掉下來的糧食便是“損耗”了。

    這部分損耗,便會光明正大地裝入官府的口袋。

    所以這一踢,對於農人來說,若是要交一石糧稅的,剛剛好只帶了一石來,那麼完蛋。鐵定是要回去拿糧來補交的,或者交銅板給差役,這才算完事。

    多數農人都知道有這個貓膩,都會多帶些損耗糧來,以備小役們盤剝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