漱夢實 作品

第81章 青登:這麼快就有裝逼的機會了【5400】

  【注·廓詞:遊女常用的說話方式,特徵是腔調很夾,並且會在句尾加多一句“阿林斯”的詞綴】

  比起人身自由受限、沒法自由離開遊廓的遊女,行動不受限制的藝舞伎更能滿足客人的多樣化需求。

  有錢人常會聘請藝舞伎來自家宅邸裡表演才藝,或是聘為“租借女友”,結伴出遊。

  除此之外,藝舞伎的“愛情自由”亦是遊女難以比擬的巨大優勢。

  因為遊女是靠身體賺錢的,所以遊女就跟現代的偶像一樣,是嚴禁談戀愛的。

  若是愛上了哪個誰,假使不影響生意便罷,可若是沒法好好接客了,亦或者是幹出了私奔這樣的事兒來,那最好祈禱自己不會被抓回來。

  藝舞伎則不是這樣。

  因為是靠手藝來討生活,所以她們可以大膽地自由戀愛。

  是與才子佳人相結合,還是跟大腹便便的豪商貴人在一起,都隨藝舞伎的高興。

  市井間總會傳出“英俊瀟灑的武士與美豔無雙的藝舞伎結為良緣”的優秀佳話。

  京都乃藝舞伎的起源之地。網站即將關閉,請下載愛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

  經過歲月的沉澱,祇園內外透出難以言喻的風華。

  年份久遠的磚石路。

  古色古香的連排建築。

  綺靡浮華的空氣。

  當然,最吸引人眼球的,自然還是在祇園街頭穿梭如織的藝舞伎們。

  頭戴花髻,身穿振袖和服,腰纏垂帶,腰腳踏厚底木屐——此乃藝舞伎的標準打扮。

  【注·振袖和服:即長袖和服,未婚女子的和服樣式,以袖長几及腳背,顏色鮮豔,花紋華麗為主要特徵】

  藝舞伎的髮飾非常華麗,尤其是頭上的花簪,每月都有特定的樣式。1月是松竹梅,2月是梅花,3月是油菜花,4月是櫻花,5月是鳶尾花,6月是紫陽花,7月是祇園團扇,8月是牽牛花,9月是桔梗花,10月是菊花,11月是紅葉,12月是劇院看板樣式。

  現在是2月,所以放眼望去,街上的所有藝舞伎的頭上都戴著梅花樣式的精緻花簪,拼組成別樣的梅花林。

  藝舞伎伎的髮型也很特別。

  較年輕的藝舞伎一般梳“桃割”髮髻,將頂部頭髮收緊,兩鬢盤繞成髻,從正面看,髮型呈桃子狀。較年長的藝舞伎則梳“赤鹿子”髮髻,與桃割圓圓的髮髻不同,赤鹿子的髮髻從後面看,呈五邊形。

  除了髮型、髮簪以外,藝舞伎的鞋子、腰帶,都與尋常女孩不盡相同。

  她們腳下的厚底木屐的鞋底厚達15釐米,不同階級藝舞伎的木屐鞋帶顏色會有不同,梳桃割髮髻的年輕歌舞伎的鞋帶為紅色,而梳赤鹿子髮髻的較年長藝舞伎的鞋帶為淺紅色。

  至於她們所用的腰帶,被稱為“垂帶”。垂帶的長度是一般和服腰帶(3-5米)的1.5倍,有的垂帶甚至長達7米。垂帶上的花紋十分富麗華貴,藝舞伎步伐曼妙,身後垂帶款擺,甚是誘人。

  當藝舞伎走在街上時,她們的懷裡總抱著名為“籠巾著”的手包,由上部的巾著(日式小束口布袋)和下部的竹籠或木籠組成。籠巾著通常用來攜帶手帕、扇子、懷紙、牙籤、唇脂等藝舞伎赴宴的必備品。

  江戶雖也有藝舞伎和藝舞伎聚集的區域,但並不像祇園這樣形成那麼大的“產業園區”。

  據悉,祇園的藝舞伎已多達三千餘人。

  頭一次見到這麼多藝舞伎的青登,一不留神間,看得稍微入迷了些。

  真的就只是一些許而已!然而……

  冷不丁的,青登忽地感到有針一般的寒意,朝他的肌膚刺來。

  青登打了個哆嗦,然後循著寒意傳來的方向看去——佐那子斜過眼珠,雙目微眯,面無表情地盯著他。

  這臉神情,這副模樣,彷彿在說:嚯~伱好像很喜歡藝舞伎嘛?

  佐那子比誰都愛吃醋,對於青登的“娶三正妻,組大家庭”的野望,她持最激烈的反對意見。

  剎那間,青登扳正目光,不敢再看街上的藝舞伎,平視前方的空氣。

  其儀態之凜然、其表情之莊重,有如“正人君子”一詞的最佳註解。

  “這兒是堇屋,乃祇園最受歡迎的茶肆之一。”

  “那兒是巴屋,培養出了現在很有名氣的藝舞伎:雪代。”

  “這座仕出屋常與祇園的各大茶肆合作。”

  ……

  在古牧吾郎的帶領下,一行人走走停停地巡遊祇園。

  古牧吾郎非常熟悉祇園。

  他不僅對祇園的地形輕車熟路,而且祇園的各座茶肆、仕出屋、置屋的詳細信息,他都是信手拈來。

  青登見狀,不由調侃道:

  “古牧先生,你對祇園這麼熟悉,該不會是經常光顧這裡吧?”

  古牧吾郎笑了笑。

  然後轉過頭來,直直地看著青登,表情嚴肅得無以復加:

  “說歸說,鬧歸鬧,有些玩笑可開不得啊。”

  同一時間,阿町側過螓首,朝古牧吾郎投去針扎般的銳利視線——和佐那子剛才用來瞪視青登的眼神,是那麼地相似。

  “抱歉……”

  自知這樣的“和善目光”有多麼駭人的青登,滑溜兒地致歉。

  “可別小看祇園啊,我可不是帶你們來看藝舞伎的。”

  說著,古牧吾郎換上認真的口吻。

  “祇園是京都最大的會友場所,沒有之一。”

  “商人們在這裡談生意。”

  “酒徒們在這裡縱酒。”

  “才子們在這裡論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