漱夢實 作品

第220章 青登:“取槍來!”,中平槍的對決!【4300】

青登直感到一陣狂風迎面襲來。

等他看清這陣“風”的真貌後,那槍頭已經到他面門了!

根本無暇思索。

肢體先意識一步地展開行動!

他以左手扶住竹劍的劍身,雙手同時發力,往上斜砍——啪——的一聲,傳出巨響。

劍與槍,猛然相撞!空氣激盪!

竹劍紋絲不動。

槍身則偏離了原先的軌道。

掛滿風聲的槍頭,擦過了青登的鬢角。

霎時,青登感到鬢邊傳來火辣辣的灼燒感。

如果東城新太郎拿的是真傢伙,那麼其鬢邊現在肯定已經多出一條血痕了!

眼見一擊不中,東城新太郎不疾不徐地後撤半步。

在撤步的同時,他將木槍拉回至手邊,擺出攻擊架勢。

依然是那句老話——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

當東城新太郎再度架穩木槍的時候,土方歲三、近藤周助,以及在場的部分學徒,統統變了臉色。

饒是見慣強敵的青登,也不由得蹙起眉頭,神情凝重。

只見東城新太郎以左手控住槍身,右手握緊槍尾,右腕抵住右腹,槍尖筆直地對準青登的腰腹。

若用中國槍法的術語去形容……此乃最標準的握槍手法:“前手如管,後手如鎖,槍不露把”!

這世上有著各種各樣的槍術流派,林林總總,不勝枚舉。

僅以日本為例,就有“寶藏院流”、“種田流”、“本間新當流”、“鹿島神流”等諸多派別。

至於中國,那派別就更多了。

“楊家槍”、“岳家槍”、“少林槍”……五花八門。

儘管派別繁多,但是各國各派的槍法,其核心精髓都是相通的。

究其原因,便是因為長槍的形制和攻擊方式,都是大差不大的。

兩點之間,直線最短。

在你死我活的激烈戰鬥中,誰的攻擊速度更快,誰就能笑到最後。

此外,又因為古代社會基本不具備治療貫穿傷的技術條件,所以一旦被長槍被扎中軀幹了,除非得到上天的垂青,否則基本上就只能等死了。

因此,在武道的世界裡,“直刺”永遠是速度最快、威力最大的招式,沒有之一。

長槍的優勢便是“足夠長”,同時又“便於刺擊”。

這般一來,便奠定了長槍的基本進攻方式:刺!

進而又奠定了它的基本進攻理念:刺得更穩!刺得更快!刺得更遠!

幾乎所有的槍術流派,基本都是圍繞著“如何刺”來展開的。

具體的差別,無非就是有些流派喜歡玩弄虛招、有些流派喜歡“唯快不破”、有些流派喜歡偷襲、有些流派專攻對手的下盤……

總之,萬變不離其宗。

不論它如何變化,始終不會脫離“更好地刺擊”的範疇。

既然“使槍的基本原理”是大致相通的,那麼各門各派的槍術招式,自然也是大同小異的。

日本武術深受中國武術的影響。

這般一來,自然是使得兩國的槍術有著諸多的相同之處。

東城新太郎刻下所擺出的動作……也就是俗稱的“前手如管,後手如鎖,槍不露把”,乃是中國槍術的經典架勢。

完全可以從字面意思去進行理解。

前手像管子一樣,穩穩地控住槍桿。

後手像鎖頭一樣,牢牢地握緊槍桿。

槍未扎出時,槍桿一般要緊靠腰腹,右手握把在右腰側,左手向前持中,有所謂“後手著腰,前手中平”之說。

前手僅作為一個滑動的支點,並不使力,只有這樣才能扎得更穩、更遠。

若是打個形象的比喻——前手是穩定彈道的“槍口”,而後手則是發射子彈的“底火”!

至於“槍不露把”,並不是指槍尾不露出後手,而是後手不超過腰側。

格擋防守與“攔拿”動作時,後手始終在腰側章門穴附近,不露到身後。

通過前手滑把,腰身蓄勁,後手發力前推槍桿——如此,便是標準的扎槍!

菜鳥常犯的錯誤,就是以雙手使力扎槍。

雙手同時發力……此等方法似乎能將長槍扎得更快、更有力。

可實際上,這會加大動作的幅度,平添破綻,使姿勢變得僵硬,缺少靈活性,而且扎出的距離很有限。

“……”

青登屏氣凝神——天賦“聚神”發動——岔開雙腳,握緊劍柄,揚高劍身,擺出霞段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