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炁化三清 作品

第三百零六章 神佛留名

    這三個名字源自於小乘佛法中的四果,第一個須陀洹果,又稱入流果、預流果,為四果之中的初果。

    在佛經之中記載,若能永斷身見、戒取、疑三結,則得須陀洹果,不墮惡道。

    所謂結,喻心念之纏縛。

    其中戒取結指的是被一些世俗戒條與觀念所束縛,最典型的就是過度的禮教規矩。

    疑結指代的是對自身所學有所懷疑,放在佛道之中就是對佛法生出質疑。

    最後的身見結就是菩提子之靈先前的狀態,分不清自己和妙菩提的傳承關係,因此菩提一明悟自我,勘破身見結,立刻便證了須陀洹果。

    放在仙道之中,須陀洹果就類似於凝真境前後的修行,是對自身佛法的彙總和凝聚,而其上的斯陀含果,又稱一來果、更來果,是四果之中的第二果。

    在佛道中記載,須陀洹能常思維身非我、受為苦、心無常、法無我,依正思惟所得正見斷惡修善,持戒、佈施,貪、嗔、痴三結減輕。

    簡單講,這個境界就是逐漸對世俗間之財、色、食、名、睡和者色、聲、香、味、觸,起了遠離之心,種種慾望從根本上減少了,而這方面菩提同樣沒有多少,加上其佛法底蘊和修為,自然是迅速得證。

    再往上的阿那含果,又稱不來果、不還果,是依正思維精進勤修,得貪、嗔、痴三結盡斷,不復再起的上乘境界,類似於天一境界修行圓滿,隨時可以前往天外佛門淨土之中,求證阿羅漢果位。

    睜開眼睛的菩提子之靈,看著彌羅,又看了看阿宮,此刻的他絲毫不遜色屍羅僧人,立刻察覺到先前的細微變化,伸手一點,亦是有不少佛道的力量匯聚,散入虛空之中,化作金剛、珈藍等等虛影,填補彌羅在佛道上名字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