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魚的命運 作品

第537章 英國人想撐死我大明(第二更,求訂閱)

    1871年,3月12日。

    這一天,按照英國殖民大臣固蘭湖伯爵的說法——這是令人悲傷的一天,米字旗第一次從殖民地降下。

    沒事,往後,往後他們就會習慣這一切。現在不過只是剛剛開始而已,無論是什麼事情,總要由陌生到熟練。

    這些事情提前練習一下,沒有問題。

    這一天,在不列顛哥倫比亞殖民地的首府溫哥華,在這座人口僅只有不到兩千人的城市中央的總督府內,一面米字旗緩緩的降下了,隨後在軍樂隊的演奏中,一面日月同輝旗緩緩升起。

    “從現在開始,這片殖民地和這裡的人們就交給你們了!希望你們能夠善待所有人!”

    面對前總督亨得斯略有些傷感的話語,梁百濤這位剛從阿拉斯加任上調任來此的“北海總督區”總督,笑著說道,

    “請你放心,他們每一個人,都會受到平等的對待!我是說真正的平等!”

    之所以直到現在才完成不列顛哥倫比亞殖民地的交接,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在這片殖民地有超過一萬歐裔居民,其中有半數來自美國,還有近兩千人來自英國,在購地談判中,針對那些人的權益英國提出了額外的條件,什麼保持自治傳統啦,什麼法律習慣啦。儘管最終達成了協議,但談判進行的很不容易。

    梁百濤之所以會說到平等,是因為在這片殖民地生活著超過7000華人!

    他們都是在菲沙河谷淘金潮期間來到這裡的——1858年有人在菲沙河谷中游的波士頓灘地區,傳出發現大金礦,有輪船把800盎司黃金運到加州舊金山的鑄幣廠。當年更有傳言指“黃金躺在河溪底部,如石卵般大”,引致在加州淘金遭到排擠的華人,大批北上至此尋找新的淘金機會。那次淘金熱吸引了超過25000名淘金客的湧入,到1863年全盛時期,當地有3000個淘金場,開採黃金近400萬元。但這場淘金熱只持續了幾年,儘管在巴克圍還是本地最大淘金鎮,鎮上的人口有1萬多人,但每年開採黃金不到頂峰時的四分之一,許多淘金客早就離開了那裡,剩下的那些人不過只是勉強維持生計而已,其中華人卻佔了6成。

    只不過,他們從來沒有受到公平的對待,華人淘金客從來都是被警察和官員敲詐,被勒索的對象。

    這也是為什麼梁百濤會特意強調“平等”的原因,事實上,平等對待也是雙方談判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