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千來世 作品

第267章 巨國效應中的一隻鯰魚

    後世某次企業家探討會上,某個姓黎的企業家說了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

    “這個行業之所以能成為一個行業,是因為它在華夏!”

    ………………

    華夏是一個人口和疆域都極為龐大的國家,從宏觀層面來看,自然有著極為明顯的“巨國效應”。

    所謂的巨國效應,是一個複合型的概念,從某些層面來說,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人多力量大”、“人多好辦事”;

    而從經濟層面去闡述,你可以粗暴地理解為“深水養大魚”。

    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一書裡我們可以看出,市場廣度的閾值是評判一個國家經濟綜合實力大小和發展潛力的核心條件之一——這就是為什麼阿三國明明自己爛的一塌糊塗,但西方世界依舊如此重視他,甚至可以忍耐他左右橫跳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市場廣度又與人口和收入等因素有關;華夏巨大人口和現有經濟基本面為國內企業提供了一個巨大的市場廣度,也為其生存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和生存空間。

    在巨國效應下,華夏可以做到很多小經濟體所不能做到的事情。

    比如華夏的內部市場巨大,很多分工和業務整合均可以在國內發生,由此構築一條封閉循環的產業鏈,極大地避免了被國外再次卡脖子的可能性。

    又比如有著廣袤的市場廣度做支撐,隨著經濟的發展,遵循著“分工越細,創造附加值越多”的經濟規律,國內的企業即便是實力並不很強,但只要肯專攻某個細分市場,在國內高達13億人口的支撐下,依舊可以相對容易地生存下來,並且贏得足夠的發展時間。

    只不過……

    雖然一切看似非常美好,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巨國效應對於華夏企業來說,也不完全是好事——它有著某些類似於“資源詛咒”的陷阱。

    後世曾經有一篇文章,指出了很長一段時間內,華夏老闆們的真實心態:

    因為有巨國效應,企業可以野蠻生長,快速致富,easymoney都來不及賺,為何要苦哈哈地創新?

    因為有巨國效應,可以橫向切入大量的多元化領域,為何要專注和聚焦?

    因為有巨國效應,存在大量的資產升值機會,講個故事就能發大財,為何要堅守研發和生產?

    因為有巨國效應,產品馬馬虎虎甚至假冒偽劣,只要敢吹會吹,也能讓一些用戶埋單,為何要把認真和精益求精當成一種正義?

    因為有巨國效應,從政府到銀行都喜歡“大傢伙”,視規模增長為gdp之源,為何要在細分市場上堅持內涵增長?——“吃牢”地方政府的心思,今天搞個新產業,明天玩個新概念,左手倒右手擴大流水,這種例子還少嗎?

    因為有巨國效應,誰都覺得市場很大,自己都能當老闆,於是大量產業門檻極低,迅速變成紅海,拼命打價格戰,哪有精力和財力投資研發,讓產品真正升級?

    因為有巨國效應,法不責眾,加上缺乏長期穩定預期,抄襲、盜版、挖牆腳司空見慣,為何要傾盡全力搞發明專利?

    因為有巨國效應,一旦形成渠道壁壘或具有支配權的平臺,財富滾滾來,閉著眼睛也能賺錢,為何要和不確定的技術創新風險博弈?

    因為有巨國效應,國內市場有的做,為何要走向世界,去艱難開拓自己的品牌?

    因為有巨國效應,不少科研領域的中堅力量迅速成為社會活動家,各層次的扶持獎勵基金越來越充沛,絞盡腦汁在國際刊物上多發paper成為最重要的kpi,名利雙收,學生盈門跟著幹活,有多少時間能夠真正讓內心靜下來,獻身科學與真理?

    諸如此類的現象不少,儘管後世它們都在被校正,在衰退中;但不可否認,華夏企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正是由於巨國效應的紅利,反而變得沒有多少真實的競爭力可言。

    要不是國家一直在創造著各種條件,並且對國外的競爭企業在各方面進行了不少限制……你以為他們能存活下來多少?

    ………………

    不過楊鑄很清楚,華夏企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顯得那麼“不爭氣”,除去巨國效應紅利環境帶來的麻痺作用外;更多的則是缺乏微觀層面的鯰魚效應倒逼。

    是的,他們缺乏一條1v1,能真正能威脅到自己生存的“鯰魚”。

    或許有人會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引入了那麼多外企,其中很重要的一個目的不就是想激發鯰魚效應麼?

    呵呵……

    到了千禧年,華夏的企業數以千萬計,國家放進來的外企頂天了就幾百家;那些國內行業巨頭在直接的競爭下或許感覺到了嚴重威脅,開始注重技術和創新起來,但是……那剩餘的企業呢?

    用他們的話來說:“天塌了自然有高個的頂著,神仙打架……關我毛事!”

    於是在這種躲進小樓成一統的心態下,大部分華夏中小企業依舊遵循著過往總結出來的商業規則,在自己的三分半畝地裡繼續享受著時代的最後一絲紅利,直到……市場環境悄然變化,成為那隻被溫水煮熟的青蛙。

    所以,楊鑄乾脆把心一橫——既然你們身邊沒有鯰魚,那乾脆由工友之家來充當這隻鯰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