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千來世 作品

第631章 胎教

    人與人的境遇各不相同,當覃鑫、李明、林可染、李駿等人正在這個關鍵時刻滿世界飛來飛去累的要死的時候,楊大官人卻一副“躲進小樓成一統,管它春夏與秋冬”的架勢。

    ………………

    “門前大橋下,游來一群鴨,快來快來數一數,二四六七八……”

    聽著自家男人一臉認真地抱著本《兒歌大全》在那鬼哭狼嚎,小丫頭一臉快哭出來的表情,張了張嘴,卻又欲言又止,最終小心翼翼地護著自己已經明顯凸起肚子,不動聲色地往外挪了挪,一副生怕肚子裡的寶寶學壞了的模樣。

    嗯……

    懷孕至今已經有三個多月了,眼見著自己肚子裡的寶寶馬上就要學會踢腿了,在醫生的建議下,胎教的問題也已經被提上了日程。

    眾所周知,天下的父母……不對,是天下的母親就沒有不盼著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的,因此小丫頭對此格外重視,還特意纏著在自己心目中那個幾乎無所不能的男人來完成這個神聖而偉大的事業。

    但是她萬萬沒有想到,事情竟然是這麼一個開局——直到這一刻她才想了起來,自家男人除了包括廚藝在內的一眾生活自理能力差的一塌糊塗之外,唱起歌來也是五音不全的。

    “趕鴨老爺爺,鬍子白花花唱呀唱著家鄉戲,還會說笑話……”

    “啪!”

    “在那鬼嚎什麼!臭小子,嚇到了老孃的孫子,老孃跟你拼命!”正當楊鑄一臉陶醉地沉浸在自己的歌聲裡時,已經成功辦理內退,跑過來照顧自家兒媳婦的楊媽一個巴掌甩到了他腦袋上。

    所謂一物剋一物,別看楊大官人在江湖上有著諾大的名號,人人退避三舍,但在威風凌凌的母上大人面前,他屁都不是一個,該打就打,該罵就罵——而且隨著對自家兒子真實情況有了更真實的瞭解,楊媽被驚嚇之後似乎很有些惱羞成怒,下起手來更狠了。

    “什麼叫鬼嚎,有那麼難聽麼?還有……打這麼重,老媽你這算不算是有了孫子就不要兒子了?”齜牙咧嘴地捂了捂自己的腦袋,楊鑄看著滿臉殺氣的母上大人,嘴裡委屈地嘟囔了一下,最終只能沮喪地把手裡的兒歌大全丟在一旁,轉而抄起另一本數來。

    沒好氣地瞪了一眼在一旁捂嘴偷笑的小丫頭一眼,楊鑄咳了咳,把腦袋靠近了她的肚子:“《曲禮》有云,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在醜夷不爭!”

    “臭小子,聽好了,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凡是作子女的,都應做到冬天讓父母過得溫暖,夏天讓父母過得涼爽,晚上替他們鋪床安枕,早晨向他們問候請安。與平輩相處,不可發生爭執,懂了沒有!”

    “夫為人子者,三賜不及車馬。故州閭鄉黨稱其孝也,兄弟親戚稱其慈也,僚友稱其弟也,執友稱其仁也,交遊稱其信也。見父之執,不謂之進不敢進,不謂之退不敢退,不問不敢對。此孝子之行也!”

    “為人子者,居不主奧,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門。食饗不為概,祭祀不為屍。聽於無聲,視於無形。不登高,不臨深。不茍訾,不茍笑!”

    “臭小子,聽好了,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作兒子的,出行之前一定要當面稟告父母,回到家裡也要這樣。出遊必須有一定的去處。學習一定要有備忘的記事簿。平常講話不可在自稱中帶有【老】字。對於年長自己一倍的人,應當待之如父;對於年長十歲的人,應當待之如兄;對於年長五歲的人,雖可以並肩而行,但仍須略微退後。平輩五人同居一處,應讓年長者另坐一席,聽懂了沒有!?”

    看到楊鑄很有些撒氣似地一臉兇惡地對著自己肚子裡的寶寶講《禮記》,小丫頭忍不住翻了個白眼:“哪有當爹的一上來就教這些枯燥的玩意?誰家的寶寶這會就能聽得懂這些啊!”

    楊鑄摸著自己的下巴想了想,對著小丫頭的肚子深以為然地點了點頭:“也是,這玩意的確有些死板枯燥了……為父教你一點稍微有趣點的東西。”

    說完,把手裡的《禮記》一扔,連書本也不找,自顧自地搖頭晃腦起來:“昔日誤飲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之昏昏逐逐,觀世人無一日不醉焉?”

    “趨名者醉於朝;”

    “趨利者醉於野;”

    “豪者醉於聲色車馬。”

    “安得一服清涼散,人人解醒?”

    ………………

    等萬清漪下班回到家裡時,便看到了這麼一副畫面。

    自家的青措妹妹正一臉了生無可戀的表情,強自撐著下巴,專心地與周公做著殊死搏鬥。

    而自家男人卻正在眉飛色舞地對著小丫頭的肚子大聲朗誦著:

    “無事便思有閒雜念頭否?”

    “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氣否?”

    “得意便思有驕矜辭色否?”

    “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懷否?”

    “時時檢點得到,從多入少,從有入無,才是學問的真消息!”

    萬清漪:……

    作為傳統文化愛好者兼楊鑄的女人,她當然知道這是與《菜根譚》、《圍爐夜話》並稱謂明朝三大小品的《小窗幽記》中的“集醒篇”中的一段——事實上,隨著這兩年華夏傳統文化在部分群體中的回暖,這種閱讀理解門檻並不高的通俗讀本很有些受歡迎,齊魯的中學生群體中幾乎每五人就有一本。

    她一直想不明白,自家男人放著那麼多的經典古籍不看,卻為毛獨獨喜歡這種“諸求克己”的小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