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千來世 作品

第638章 介不介意添一雙碗筷?

    “現在生意越來越難做了……”

    “種地的越來越少,撂荒進城的越來越多;”

    “熟悉的種子和農藥越來越少,以前根本沒見過的作物和藥品肥料越來越多;”

    “現在願意完全相信我們農資店老闆的人越來越少;不知道從哪兒冒出來的專家卻越來越多……”

    點燃蘿蔔同學遞過來的紅塔山,中年漢子有些惆悵地說道。

    ………………

    2015年以後,基層農資店圈層裡逐漸流傳出這麼一則自嘲的話:

    不管店大店小,別人都是稱呼咱老闆。

    其實就是個化肥搬運工而已!

    開一個農資店看似簡單,

    其實跟坐牢沒啥區別!

    農資店開上一年,自由沒了!

    農資店開上五年,青春丟了!

    農資店開上十年二十年,健康就失去了!

    早起的是掃大街的和開農資店的!

    晚睡的是看大門的和開農資店的!

    擔驚受怕的是賣白麵的和開農資店的!

    吃飯沒點的是要飯的和開農資店的!

    看著店裡氣派乾淨整齊,

    實際上呢,

    天天忙,沒利潤,沒錢賺!

    店門一開一關,一天過去了,

    肥料一進一出,一季過去了,

    農藥進了沒出去,一年過去了。

    你知道開農資店最痛苦的是什麼嗎?

    貨賣了,錢沒拿到手!

    你知道比錢沒拿到手更痛苦的是什麼?

    有人買貨,貨訂不上了!

    再進,季節過去了!

    …………

    嗯……

    與一般人的認知有所出入的是,農業其實一直是個科技含量非常高的行業——不管是育種、播種、水肥管理、除草、除蟲、防病、打藥、移栽、修剪,裡面都有非常多的科學門道。

    而事實上,一直以來,大部分的基層農資店與其說是物資商店,不如說他們是“農業綜合方案解決商”——他們除了要售賣各種農資商品外,還會積極地去主動教會農民這些物資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項,甚至一些農資店老闆還會在空閒時間去田間地頭查看,糾正農戶的一些使用錯誤。

    是不是覺得超出了你的想象?很不可思議?

    但事實上,這是真的——而且在2008年以前,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

    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簡單。

    1、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不管是種子也好,農藥也罷,幾乎每隔兩三年就會有一次明顯的迭代,甚至就連肥料也開始根據自己的性質和使用途徑進行細分起來,出現了十多種不同類別的肥料,而且各有各的禁忌——對於信息獲取渠道相對閉塞、文化水平受限的廣大農民來說,如果沒有專人指導,在初期很容易出岔子。

    2、上章也說過,農民賒欠農用物資對於農資店是存在明顯的制約作用的,一旦農戶因為使用或管理不當,導致農作物歉收甚至絕收,那農資店老闆不但欠款拿不回來,甚至還會對於自己的商譽和未來的生意產生嚴重影響。

    要知道,每一個農戶對於農資店老闆來說都是一個長期的大客戶,他們在售後技術指導這塊,又怎麼不上心?

    於是乎,基層農資店老闆一邊要承受著農資公司壓貨帶來的龐大資金壓力(雖然化肥等物品一年只有一兩季的銷售高峰期,但農資公司卻是在源源不斷生產物資的);一邊又要不斷跟著廠家的技術顧問去認真學習那些新農資商品的知識和技巧;另一方面又要主動跑到農戶面前,把這些知識一一傳授下去,並時不時地抽查和糾正。

    如果再加上運貨/卸貨/送貨,那就是四大板塊的工作內容了;因此,基層農資店的工作不可謂不辛苦,畢竟一袋化肥重達50公斤,又要送貨又要輔助技術指導,體力腦力活全佔了。

    原本呢,辛苦也就辛苦唄,反正農資店確實是個不錯的活計,就算是一般點的農資店,一年賬面上也能賺個四五萬塊錢,這在當下的農村可謂是妥妥的高收入,因此苦點累點也沒啥——人家老鄉也沒比自己輕鬆,但一年到頭也就賺個幾百上千塊,自己已經是在天堂了(鎮雄一半以上的鄉村人均耕地僅有1.1-1.2畝)

    如果這種情況能夠繼續維持下去,農資店和農戶之間彼此幫扶,雙雙成就,那倒也是一樁美談。

    但很可惜,這幾年來,一些情況正在悄悄發生轉變,像杜老闆的這種老牌基層農資店,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1、基層農資店的數量越來越多,當下就連這個周邊僅僅只輻射了2千人不到的鎮集上,都出現了3家農資店——要知道,鎮雄是滇南出了名的貧困縣,再加上人均耕地少,且以山地為主,以前可是向來被視為雞肋之地的,連這種地方的農資店都開始扎堆,其餘地方可想而知。

    僧多粥少下,即便是杜老闆這種熟人無數的老牌農資店,也被新店的低價促銷分走了不少的一批客戶。

    雖然新出現那麼多農資店,表面上看起來像是大夥看見農資店賺錢,因此一窩蜂地湧入,但事實上,只要你瞭解改革開放後,尤其是98年東南亞金融風暴後,外資在華夏境內的投資增幅曲線以及重點轉投的領域,就知道這背後的深層次原因了(農藥這塊國家管控的比較嚴,其餘的諸如化肥、經濟作物種苗、農用機械等農資產品,基本上都是以民營企業為主,這裡面又約有70%或多或少有外資股份)。

    2、隨著華夏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越來越多農民開始撂荒,轉而湧進城裡打工去了。

    事實上,這種空心化的情況早在90年代,就在北方和沿海地區早就非常明顯了,但在滇南,卻是在最近幾年才開始大量出現的——沒法子,滇南人向來被稱為“家鄉寶”,這還是在鎮雄,要是換在諸如紅河、玉溪等相對富裕的地方,農村明顯空心化的情況還要延後。

    要知道,農村人員大量流失,其實最受影響的是像杜老闆這種老牌農資店——除了基本盤的大幅縮水,隨著那些有著十多年老交情的客人一下子少了許多,沒有了足夠的口碑傳播,對比於隔壁農資店的降價促銷,其餘的農戶未必真的會選擇更靠譜的自己(至於怎麼個更靠譜法,後面會說到。)

    3、隨著撂荒土地的增加,大量外來種植大戶的湧入,在補缺了耕地使用效率的同時,也大大降低了普通農戶對他們這些農資店的依賴。

    眾所周知,滇南是華夏首屈一指的農業寶地,不管是水果還是蔬菜,只要是滇南這片紅土上種出來的,品質總歸是要比別的地方品質高一些,更容易賣得起價格不說,由於光照實在充足的原因,同等條件下,大部分農產品的畝產量還往往比別的省份更高些,一些高價值的經濟作物,更是隻有滇南這邊才能種植(所以知道為什麼同樣是一畝平地,後世北方的租金往往是400-1000,但滇南這邊至少也是1200起了吧?甚至就算你出到1400,也未必搶的到——注意,是平地,不包括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