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千來世 作品

第640章 南北

    在後世的某個時刻,隨著津門掉出榜單,gdp最高的十大城市裡北方僅剩帝都一地,“北方的經濟發展為何大幅落後南方”再次成為了社會上最熱的討論話題之一。

    沒辦法,從數據上來看,不管是面積還是人口甚至是礦產資源,北方十六省其實都比南方更有優勢;但即便是這樣,後世北方的gdp總量,卻只佔全國的35%,而南方卻高達65%――二者之間的gdp總量對比馬上就要達到了1:2這個誇張無比的數字。

    雖然說gdp並不能代表所有問題,但這個數字背後所對應的“資金放置單位時間槓桿係數”,卻與地區資金流動性息息相關,更與大眾的收入、經濟生活有著相對緊密的聯繫,因此由不得大眾不關注。

    對於這個問題,網上有許多看法,

    有人說,這是南北之間的地理物流環境差異所造成的的,畢竟南方的水運和海運更為發達――不管是內循環還是外循環,那一條條運輸成本更低的大動脈,總歸更能繁榮經濟不是麼?;

    有人說,這種經濟重心南移是氣候環境差異造成的客觀規律,並將歷史時間線往前拉到了兩漢隋唐時期――就算當今,東北的年輕人大量湧入南方,差點把三亞和版納給擠滿了,這還不夠說明問題麼?

    有這是營商環境的差異造成的,畢竟作為華夏經濟的三駕馬車,一旦在“投資拉動”這塊乏了力,經濟怎麼會好的起來?――君不見“投資不過黃河岸”、“投資不過山海關”這些話都已經爛大街了麼?

    就連彭x社也就這個話題得意洋洋地發了篇文章,將這種經濟差異歸納於“市場經濟模式的勝利”,並且再次把西方社會的那一套拿出來大吹特吹。

    嗯……

    關於這個問題,如果你身邊有一個稍微對新華夏經濟史有所瞭解的朋友,而他又不打算忽悠你話,

    那麼他一定會告訴你,上述的巴拉巴拉,除去彭x社完全是在瞎扯的之外,其餘的雖然不能說錯,但放在當今華夏這個具體研究對象上,卻只不過些浮於表面的皮毛罷了――很簡單,即便你懶得去翻那一大堆新華夏經濟史資料,但凡你肯稍微花點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和總結對比太原(內陸北)、合肥(1/2北,1/2南)、南寧(沿海南)這三座其實更具有泛地域特點代表性的城市,你就知道原因了。

    總之,造成南北經濟差異的深層次主觀和客觀原因非常之多,但是不管從哪個維度去深入剖析……南北之間三農土地流轉政策的差異,卻永遠是一個繞不開的源震點。

    ………………

    在一般人看來,不管是什麼方面,華夏各地的政策應該是基本一致才對;

    但實際上,就三農土地流轉政策而言,南北雙方的差異特別大,大到能讓親身體驗過的人直接懷疑人生。

    事實上,如果你把時間線往前拉到八九十年代,就會發現這是一個水特別深的玩意――在所謂的南北經濟大博弈過程中,土地流轉是雙方博弈的核心陣地之一。

    首先講個簡單的故事:

    不管後世的城市面積有多大,建設的有多漂亮;首先我們必須明白一個現實――那些城市有小到大擴建的用地,

    基本上都是周邊農村的,屬於村集體資產(這點非常重要),而事實上,後世的一二線城市中,在村集體土地上擴建出來的面積,甚至佔據了城市總面積的70%以上!

    2001年,作為華夏的中心,帝都那邊尚是一個妥妥的大農村模樣,於是在綜合考慮下,即便是當地村委一直在做思想工作,但某位東莞的商人還是打算跑到帝都周邊去建廠。

    沒法子,這時候的東莞工業用地的土地租賃費用已經漲到了13元/平米/月,一年下來就是將近150元/平米――雖然按10年租約來計算的話,對應的建安成本也不止150快了,但是他覺得太貴了。

    等到了帝都城邊,商人瞧中了某村的一塊荒地,一詢價,對方報價……10元/平!

    商人一聽,喲呵,可以啊,沒想到帝都這邊的租金這麼便宜!

    正自高興間,對方補了一句――10塊錢/平/天!

    商人一聽,合著這是300塊錢/平/月啊,這一個月的租金都抵得上在東莞那邊的兩年了;就算在帝都這邊建廠有千般好處,光光租金這一塊,就足以把所有的好處全蓋過去了――況且在帝都建廠也未必有那麼多好處。

    於是他試著講價:5塊錢/平/天好不好?只要把價格降下來,我跟你籤20年的租約!

    孰料對方一臉鄙夷地看著他:想得美,想籤20年?知不知道這這附近的村能拿出來建廠的地就這麼點了?

    10塊錢/平/天!租約最多籤10年,愛租不租!

    多少人求爺爺告奶奶都拿不到這塊地呢,你不簽有的是人排著隊在後面等著!

    而且忘了告訴你了,簽約後,這塊土地的使用權雖然歸你,但同樣的你要承擔起這塊土地的環境費用,什麼綠化啊、排汙治理啊之類的費用,你自行支付!

    商人傻了,在東莞那邊,正常情況下自己只需要支付租金就完了,哪裡還需要承擔那麼多額外的費用?

    於是乎,即便是商人非常想在帝都周邊開廠,但租金太高,他實在不想冒那麼大的經營風險,於是只能乖乖地回到東莞去開廠。

    ………………

    看了這個小故事,可能有些人會說,北方太沒服務意識了,那些村集體也太沒有長遠眼光了,一天到晚只會盯著那一丟丟點租金――人家過來建廠,把當地經濟盤活起來,不是比什麼都強麼?

    嗯……

    我只想說,事情沒那麼簡單。

    你必須明白,供求關係決定商品價格,北方的村集體能流轉出來的土地面積總共就那麼點,一個村甚至可能也就有個二三十畝,在土地資源如此稀缺的情況下,他怎麼可能把自己的租金降下來?